学术动态

中心成功举办中日政治经济学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9-05-07来源:浏览次数:362


430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早稻田大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主办,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政治经济学季刊》编辑部协办,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承办的“中日政治经济学研讨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方楼举行。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日本早稻田大学、神户大学、立命馆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富山大学以及国内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相关邻域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开幕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景维民教授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希望能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探索搭建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学学者的交流互访与合作研究机制,共同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日本早稻田大学笠松学教授代表日方学者致辞,他衷心感谢南开大学能够举办本次学术会议,并指出南开大学在日本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期待未来开展更为深入的学术交流。

会议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进行,分别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数理分析、实证方法、文本研究以及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融合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上午的会议由南开大学乔晓楠副教授主持,神户大学萩原泰治教授、立命馆大学桥本贵彦教授、南开大学胡秋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齐昊讲师分别进行学术报告,早稻田大学藤森赖明教授和南开大学冯志轩讲师为评论人。

萩原泰治教授以“The Global Condition for Profit Existence and Exploitation: Analysis of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Tables”为主题进行学术报告。萩原泰治教授将剥削问题拓展到国际范围,讨论在开放经济下马克思基本定理的实用性和可能推论。在整个世界市场范围内,一国某一行业的正剩余价值率可能成为整个行业正利润率的充要条件。他还利用三种不同的对异质劳动投入的处理,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计算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剥削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验证了FMT及其推论。

桥本贵彦教授报告主题为“Technical Change and Imported Intermediate Input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桥本贵彦教授通过分析生产标准与成本标准两类技术进步的特征,刻画了从全球贸易角度来看关于中间投入品的变化。他识别了世界主要国家1995年、1997年、2000年、2006年以及2007年的技术变化特征,发现技术进步会使得直接劳动投入相对于间接劳动投入的减少,而间接劳动投入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海外部分中间产品的劳动力投入的增加。他认为造成这一看似矛盾现象的原因是,进口中间产品的价格除以该国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进口中间产品的劳动力总投入。

胡秋阳教授报告主题为“中国产值利润率变动趋势的因素分解分析”。他认为现有关于产值利润率的研究缺乏在宏观层面对于经济结构以及变化趋势的分析,而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宏观层面的经济现实。胡秋阳教授的研究表明:产业内部初次分配结构中利润所占份额的变动主导了总体层面的产值利润率变动,而分工结构与内部效应的作用相反,并且工业内部垂直分工中存在自我膨胀,使得中间需求增长、增加值率下降,从而挤占了第三产业纵向分工地位。另一方面,高增加值率,高产值利润率的第三产业因纵向分工服务化而增长,对于提高产值利润率产生强结构效应,中间投入进口替代直接提高增加值率,进而提高产值利润率。

齐昊讲师以“Financialization in a Transitional Labor-Surplus Economy: The Case of China”为题作学术报告。他以中国经济的转型为背景,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生产性资本积累率下降以及国家政府主导下的经济刺激三个角度讨论了中国经济的金融化问题。齐昊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抑制房价上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闲置资本进入房地产市场来避免过渡金融化的发生。

下午的会议由清华大学李帮喜副教授主持,分别由大东文化大学竹永进教授、富山大学新里泰孝教授、南开大学李宝伟副教授、清华大学的夏锦清博士作学术报告,早稻田大学笠松学教授、南开大学赵敏讲师对报告进行评论。

竹永进教授以“Marx and the crises of 1866 ---excerpt notes taken from 9.1868 to 9. 1869”为题,就马克思手稿研究中的一项重要领域进行了介绍。竹永进教授通过对马克思相关笔记的研究,对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和他对1866年经济危机的看法进行了讨论。他认为从1866年初开始,马克思由于致力于对《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阐述,因此没有任何时间将当时发生的具有金融化特点的危机以及相关分析材料纳入自己已有的分析框架。因此,当时他并没有突然对危机进行专门的研究,这与他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工作进程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马克思总是试图从一个综合的角度来把握危机。

新里泰孝教授以“Dynamics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of flower bulbsin the Netherlands, China and Japan”为题作学术报告。新里泰孝教授运用宏观经济学总量分析框架,研究了荷兰、中国以及日本的郁金香产业对外贸易的动态变化。他认为,对于中国来说,郁金香生产面积和产量均有较快增长,对郁金香球茎的进口的增长更多。然而,由于生产和分销方面的技术不足,供应链状况可能不稳定。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对郁金香花卉和球茎的需求。进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了价格的下降。而管理创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高效物流、外籍工人和“金三角”等因素导致了价格的不断下降。

李宝伟副教授以“Types of financing, financial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为主题作学术报告。李宝伟基于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理论,研究了企业融资类型对金融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融资方式指标,利用31个省级20061-201412月的月度数据,用指标法得到了我国金融稳定状况指数,与企业融资情况、实际GDP建立面板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他的研究表明:金融不稳定的加剧对GDP长期存在负向影响;GDP在一定时期内会加剧金融不稳定。因此,为保持金融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应适当抑制企业融资向庞氏融资的转变。

夏锦清博士以“A Two-sector Marx-Kaleckian Model”为题作学术报告。他通过扩展原有的单一部门模型,将经济总体分为投资品生产部门与消费品生产部门。在这个更加现实的模型中,研究发现,不仅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判断在这个模型中仍然有效,而且发现模型中各部门的产能利用率向相反方向移动。通过计算了资本存量的在均衡时的基本特征,证明了上述发现具有全局的渐近稳定性。

会后,中日学者以及同学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本次会议的顺利举行不仅是中日政治经济学学术交流的新的契机,也为中日学者就相关理论问题的进一步合作研究和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