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经济史教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教育与教学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2005-10-23来源:浏览次数:746

由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与中国经济史学会主办的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教育与教学研讨会20051022-23日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西大学、辽宁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院校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博士点的学科带头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院校经济史教学一线的知名专家学者;《中国经济史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代表,以及本校经济史学科的师生四十余人出席了研讨会。

1022日上午,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玉茹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开幕式暨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董志凯研究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何自力教授分别致辞,薛进文书记和董志凯会长共同为南开大学经济史研究中心揭牌。随后,会议围绕经济史学在理论经济学中的地位、经济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对策、经济史教材编写等三个主要议题,进行了五个时段详细、热烈而卓有成效的探讨。

董志凯研究员作了题为源流之辩——为什么理论经济教学不能没有经济史的主题报告,提出四点总纲性的看法: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经济理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只有能够说明经济史的经济理论才是有意义的,经济史研究比一般历史部门更好运用理论工具,主观理论也更容易得到检验。盲目搬用国外经济理论会误导我国的经济理论和实践。伟大的经济学家大多得益于经济史的研究。她认为:保守的复古主义,或激进的历史虚无主义,都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远见和洞察力来自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

陈争平教授以地质学地理学比喻经济史对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作用。他通过我国和美国理论经济学的学科分类和清华大学经济史教育教学实践,论述了新时期经济史教育与理论经济学科的建设,强调历史感在理解经济现象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历史感在经济史教学中的核心作用。他借鉴老一辈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和陈振汉的观点、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索洛和罗斯基的论述,论证了经济史研究是经济理论的源而不是流,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在历史长河中研究现实经济的方法。

萧国亮教授追溯了南开大学经济史学科创始人何廉、方显廷两位学者对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卓越贡献。通过介绍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科的创始人陈振汉先生的经济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经济史与社会史相结合、以及经济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治学思想回顾了北京大学五十年来经济史教学与研究的历程,强调要加强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经济史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的地位。

赵津教授和王玉茹教授分别介绍了南开大学经济史学科多年来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面教育教学中的探索与经验,以及对经济史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思考。赵津教授强调本科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的基石,是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阶段。在本科生的教材编制上应由编年体向专题史方向转变,从现实经济中选择专题,以提高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研究眼光。王玉茹教授认为经济史的教学应该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线索,史论结合是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教育和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应该把经济史的教学作为经济学人才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她提出了经济史学科研究生教材编写的具体思路,并邀请兄弟院校共同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清田博士详细介绍了目前经济史教科书的状况,以及未来教材编写方式的发展方向,为经济史教材改革的具体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魏明孔研究员建议,在经济史教科书的编写中应当注意体现近现代与古代经济史的连贯性,使之融为一体。

王玉茹教授回顾了第1213届世界经济史学年会的议题和近年来我国经济史研究的进展,认为无论是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直接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实践,虽然引进西方成熟的经济理论非常必要,但由于历史特点、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这些经济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问题。因此,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丰富的历史实践,总结和升华自己的理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经济学流派,用经济史研究来支撑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

刘建生教授根据多年来从事中国经济史、区域经济史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对晋商问题的独特研究,认为在经济史教育教学方面,应当区分学生的层次,本科生教育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硕士生主要指导其研究方法,而博士研究生的教学则应侧重于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他指出在当前的部门经济史研究中存在分割性,缺乏对部门之间交叉互动关系的研究。他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加强区域经济史的研究;还应加强中外经济史的比较研究,在大框架下分析各国经济发展的共性和特性。经济史作为交叉学科,他和与会学者深感目前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设置,造成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缺乏历史眼光和背景知识,造成教学中事倍功半煮夹生饭的局面。

韩毅教授认为:应将经济史学划分为描述性经济史学与分析性经济史学两个层次。描述性经济史适于本科生教育,即注重基本史实、历史视角和思维方式的教育。分析型经济史适于研究生教育,即着力于培养专门人才的分析能力。应加强分析型经济史的研究与教学,以助于理论经济学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时,韩毅教授和王处辉教授均认为,经济史学者应当加强向政府和社会介绍宣传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引发国家和社会对经济史研究的兴趣和重视。

高德步教授将经济史划分为三个层次:编年的经济史、分析的经济史和历史方法的经济学。他认为历史的经验方法和数理的逻辑方法本来就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方法,经济史不是支流也不是边缘学科,而是理论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史研究应该融入经济学主流当中去。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一个二级学科,经济史的规模应该与其地位相适应,教学的目的应该是把历史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而不是培养大量的经济史专家。

杨德才教授认为经济史知识是经济学的基础,经济史对经济理论的形成有着显著的贡献,可以超越由已知理论和现代数据分析推导的假说,拓展经济学研究。经济史研究中应强调用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历史,实现经济史研究与经济学理论的对接,使经济史不仅能为经济学理论提供验证的实证资料,而且能成为经济学的理论思想来源。

刘方健教授追溯了历史和经济两门学科研究方法的哲学渊源,指出经济史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树立博古通今的视野,不是历史的具体问题;理论经济学科的经济史应该是分析性的经济史,应该突出”“”“的特色。陆兴龙研究员以上海社科院经济史学科为例,探讨了当前经济史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他回顾了上海社科院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历程,认为外界环境对经济史教学与研究有较大影响,在经济史研究生教学中,应该加强理工科背景学生史料学课程的教育,因材施教,还要能够培养一些以经济史为职业的学生,以使本学科得到传承。

刘兰兮研究员提出,要摆脱西方中心论,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经济史,以避免削足适履。解读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是建立中国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武力研究员认为应该把中国置身于世界的现代化中去研究,注意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研究我国经济运行体制的演变和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注意融合经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重视资料整理和实际考察。

梁四宝教授和史继刚教授认为,在当前经济史课程压缩的背景下,教学应着重于从古代到现在的历史的和衔接,而不是具体知识的传授。梁四宝教授还建议经济史研究吸收其他学科尤其是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和研究方法,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经济史研究。张丽教授详尽地介绍了美国经济史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情况,为国内经济史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和改革的思路。王珏介绍了人民大学在外国经济史教学中与经济学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为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能力的体会。谷云教授介绍了他在外国经济史教学中以国别为线索进行探索的具体设想。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的部分教师、研究生也参与了本次教育教学研讨会的讨论,介绍了自己在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习和研究中的感受、经验或困惑,并就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思考、踊跃献策。

经济史学科作为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和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近年来随着新兴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同时也由于自身教学体系老化等因素,而被冷落和边缘化,课程不断缩减,生源素质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因此,与会大学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并通过了成立高校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教学研究会的议案。推举王玉茹、韩毅、魏明孔、陈争平、武力、张东刚为研究会的协调人,王玉茹教授为研究会的总召集人。教学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的组织其主要目标为:加强经济史教学与理论经济学的联系,推动理论经济学科经济史教学的规范化;加强学科内的协作和沟通,共同商讨经济史教育教学改进之道,推动经济史教育教学改革,推广经济史教学改革的成果;编写以经济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面向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新教材;以理论经济学经济史学科博士点为依托,培养或培训经济史学科的师资队伍。总之,通过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以谋求经济史学以至我国理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与南开大学共建、面向全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心依托南开大学经济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基本理论研究为特色,选取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中心依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不断促进与推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乃至经济学学科的发展,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做出贡献。同时,中心不断发挥重点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整合学术力量,认真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研究人员,对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成效。2012年,为联合、积聚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长效机制,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逄锦聚教授被聘为该中心首届主任。

 

(作者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