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构建和谐社会与经济学理论创新”在南开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3-02-28来源:浏览次数:1707

会议由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柳欣教授主持,南开大学原副校长、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作了题为“努力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书面发言。逄锦聚教授指出,从党的十六大召开到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实现了新的飞跃。一是从重视经济增长到重视经济发展,再从重视经济发展到强调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标志着我国发展理论实现了重大的飞跃;二是从“三步走”发展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重大的飞跃。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现了同一的根本宗旨,即: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最终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逄锦聚教授同时指出,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本质,从而能够进一步指导实践,理论飞跃若要发挥积极指导作用,贵在实践。因此,当前和今后的重要任务是,要把这两大理论付诸实践,用以指导和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指导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实践向理论的飞跃过程中,经济学应该同其他学科一起,作出更大的贡献。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陈文玲教授指出,经济学研究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目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经济学研究应当为这一特殊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南开大学谷书堂教授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和谐社会受多个部门、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当强调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中国社科院王振中教授指出实现社会和谐的途径在于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而且必须强调文化和精神因素。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周立群教授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基础在于发展自发性的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这些组织越发达,就标志着经济市场化程度和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深入。中国人民大学黄泰岩教授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问题,指出当前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是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所导致的,为了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应当适当调节收入分配,使消费代替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其他与会专家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会议于23日下午圆满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