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我校召开,的确实可称为“群贤毕至”,经济学界著名专家聚至南开园,其中来自80多所高校的经济学院系领导会聚一堂,让美丽的南开园再次成为经济学界瞩目的焦点。
作为年会记者团的记者我们就青年学子关心的几大问题对名校经济院系的院长(主任)进行了采访,如各名校经济院系教学与科研的特色与改革,本科生、硕、博研究生培养模式选择,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培养,以及对于引进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看法等,对几位院长进行了专门采访。教授们或儒雅睿智、或犀利深刻、或稳重大气、或幽默开朗,现把其中的精彩部分整合在一起,以飨大家。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子奈教授:
入主流、创一流、国际化,清华经济学培养注重数学素养。 “入主流”指要办经济类、管理类专业要进入到主流中来; “创一流”是说必须要让自己的学生掌握一流的理论方面、分析方法;必须和国际接轨。清华经济学培养注重数学素养,经管学院的数学水平要求是比工科高,稍低于理科数学。
硕士生培养应用型而非学术型,研究生扩招不应盲目。本科生是一种通式教育,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与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而硕士生培养目标不清晰。就个人的看法,硕士生应该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人才,而非学术型。硕士生三年改两年,从提高办学效率方面应得到赞成和提倡,但是三年改两年须有个条件,即本、硕应为同一类专业,不提倡从本科到硕士跨专业,如由原来的工科的转为硕士读经济学,两年之中有一年要做论文,只有一年进行经济学理论系统学习。对于研究生扩招,一方面满足国家对高级人才需求的提高,同时可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但不应不顾自身实力的盲目扩招会带来研究生质量下降。清华大学为保证培养质量,招生规模稳定,甚至缩招。因而扩招应该在有条件、有能力的前提下进行,不应该盲目扩招。
国际接轨,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最重要。国际化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学生的一种国际化视野,可以从国际化角度出发来考虑我们中国的问题,让他们成为国际化的经济学人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支部书记刘子忻教授:
本科前两年部分专业,第三年市场导向型划分。北大经济学院本科生培养方式进行大步改革。改革后的北大经济学院本科入学前两年不进行专业划分,重在经济基础理论、基本工具已经对外语、数学的高要求,进行两年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过程。本科第三年依据市场导向与个人意愿划分专业。
硕士论文不再是重点,硕博连读有要求。对研究生的教学在北京大学率先把三年改成两年,仅仅是接受硕士教育两年的时间基本可以,经济学的研究培养实行硕博连读,硕博连读考试严格,博士课程只做少量设置。在研究生的教学中,高级微观、高级宏观、高级计量经济学各上一年,这对北京大学是非常大的一个举措,同时对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在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等方面打下很好的基础。
合作教育切忌生搬硬套。对于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合作教学是种尝试,但是由于经济科学是一个学以致用的学科,考虑到今后的“用”是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服务,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学那些抽象的理论和国外的教材时一定要时时记住中国的经济背景、中国的制度特点等等,这样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好,千万不能生搬硬套国外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教授:
稳定规模。对于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和时间缩短,人大的研究生招生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稳定规模。现在无论从师生比还是学校办学资源,都无法再承受这种扩大的规模,所以今后从人大来讲就是一定要保持规模,不能够再扩大。
本、硕连读,弥补硕士两年不足,研究生质量不下降。人大对于学生质量的提高主要还是依靠学位制图的改革。从战略上来看,人大把硕士看作是一种过渡性的,但是从战术来讲,它还是一种独立的。解决方式就是在这两年推广的本硕连读。就是在大学本科三年级结束之前,按学分基做一个排名,通过学分基来决定是否这个学生能够进入本硕连读的资格,然后结合学生的奖学金、社会活动情况,以及考查学生灵敏程度的面试等,从中考察出来的优秀学生在第三年年末就确定他们为本硕连读。在第四年给与特别的待遇、研究生的课程,并配备导师,挤出一年的时间学习基本的课程。这样,硕士虽然学制是两年,但是由于借用了本科一年,研究生质量不会下降。
硕博连读,研究时间成六年。把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捆绑起来,也就是两年加三年,或者是延成六年,两年加四年,那么先前进入本硕连读如果还可以进入硕博连读,那他们的硕士大概一年就可以完成,而且质量还是很高的。以,人民大学的硕士虽然时间缩短了,但是质量并没有下降,还可以培养更高质量的博士。
“海龟”本土化,“本鳖”国际化。中国经济学的未来走向就是一个现代化,但不一定是西化或者美国化。中国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不能说把国外的模型直接搬过来,简单的搬用国外的模型是不能够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海龟”本土化,是指当我们把国际通用的学术规范、学术体系、逻辑体系用到中国的时候,一定要做一个假设性条件的改变和修正,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修正了,所以这个时候无论照搬马克思还是照搬西方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个人认为中国未来的取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海龟”要走本土化道路,另一个就是“本鳖”要走国际化道路,两者要殊途同归,这就是中国经济学。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
复旦学科建设均衡发展。各大高校本科生培养方面都在相互趋同,都在努力相互接近。复旦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比较均衡。在政经、西经、世经、金融、数量经济学等方面都有很强的研究队伍和师资力量。复旦旨在赋予本科生一个广泛而扎实的经济学基础。各大院校都在注重各个学科方向的全方位均衡的发展。复旦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复旦处于上海这一经济中心,有更开放的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另外远离行政中心,会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做学术的研究。
出精品,抓质量,复旦绝对不“放羊”。针对全国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质量下降的问题,复旦大学无论本科、硕士、博士,复旦大学不扩招,不仅不扩招,从明年开始还要缩招。研究生仍然保持三年学制。复旦大学的宗旨就是出精品,抓质量,绝对不“放羊”
教学改革,取彼之长,补已之短。复旦一直在努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体制,课程体系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在不断引进国外优秀学者招考,增强师资队伍。这些并非要照搬西方,而是要使系统更具灵活性,取彼之长,补已之短。当然,这些工作都以资金为前提。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教授:
专门的财经类学校,上财强调理论基础。个人觉得中国的大部分院校在学科建设上还缺乏大的特色,大家都是需要发展自己的特色的。作为上海财经大学一个财经类的学校,非常强调理论基础的。宏观,微观,计量,数理,基础功底打扎实,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兴趣才能得到很大提高。当然现在,我们都充分利用自己的自己力量,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基础功知识。计划上财的研究不仅能够研究中国的问题,更好的注重到实际中间去,理论联系实际,其中特别强调理论基础。
本科是基础,硕博要连读。现存经济学的体制尚有很大欠缺。上海财大的措施是抓好本科学生的基础。经济学涉及到很多数量的东西,“磨刀不误砍材功”,有好的数量基础,学习起来更轻松。从中国的学制看,硕士博士的培养目的和培养方式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采取硕博连读。这是一个实名,主要是内涵。我们真正让学生有好的去处。否则在许多旧的体制下,我们的许多学生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超前课程设置,国际最好教材。上海财大具有地理优势,课程设置在与国际接轨方面,做的很超前。有大量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今后上财继续保持优势,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教学使用国际上最好的教材,信息是越来越对称的,利用信息上的便利,更好的注重学生的一系列的培养机制的建立。学校是下了很大的决心来做好这个工作。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沈坤荣教授:
课程体系建设强调数理基础,师资建设重视师资配置。对于南京大学的教学特色和学科建设特点,南京大学发挥数量经济优势,重视数理、计量课程。其中特别强调和重视本科生教育,认为没有比本科生更能打出自己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是研究能力。研究生阶段最主要是学到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有了这种方法和本领,无论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都会有竞争力。有了这个能力,研究生到哪个岗位都是有竞争力的。不管什么专业,在什么阶段,应该把自己做的最好的事情展示出来,这是核心竞争力的支持。把自己本阶段的事情做好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方面。
怎样有竞争力?如果躲在书斋里面,就书本而言书本,永远没有竞争力!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生,没有比中国这样改革开放的现实更值得研究,更值得去思考,更好的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和结论应该是面向中国的经济现实。如果运用这种方式能解释中国的经济问题,那么研究思想、研究结论会得到社会承认,研究结果能得到社会的运用。这本身是竞争力的体现。所以南京大学的经济学系人才培养模式为:第一,强化基础课程;第二,训练经济分析的方法;第三,问题导向,寻找研究兴趣和切入点;第四是加强交流,发现本身不足,增强研究动力。
研究生指导尤其重要,论文写作由A4变B3。南京大学经济学系尤其重视对研究生的指导,包括学生所阅读书籍、文献的指导,尽量避免学生盲目的找寻。其中,沈教授独特的指导特色是论文写作所使用的纸张由A4纸扩印到B3纸上,扩大文行间隙,然后用红笔密密麻麻认真修改,最后学生对改好的论文再整理加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种严肃性和方法,学生看到一片红色首先是很震撼,下次再也不敢写粗糙的东西。对学生的指导尤其重要,有些虽然是很小的东西,但可以潜移默化。这样花一点时间可以矫正大的问题。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许半句空。沈教授本人研究生三年,博士三年,博士后研究两年,还有两年在国外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了十年完整的经济学研究训练。经济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过程。
(出处:年会记者团国贸组 范丽娜 李春梅 吴筱敏 崔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