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关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轨迹及其比较——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蔡继明教授

发布时间:2013-02-28来源:浏览次数:510

蔡继明教授是本次经济学年会的代表之一,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由于曾经在南开大学有过多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因此和南开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虽然蔡教授社会活动繁忙,来参加年会期间还在起草另一个学术会议的发言稿,但仍然在百忙中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记者:请您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个学科的比较方面谈一下您的看法。

蔡: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的指导思想,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往往把经济学等同于政治经济学,把政治经济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此,在学科设置和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或者不涉及,即使涉及的时候也用“西方经济思想”甚至“西方经济思潮”代替,而且往往从批判的角度学习,指出其反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情况出现了改变,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理论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也开始出现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设置,并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近些年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高校经济学教学体系中几乎占据了全部的课程。在本科生教学中,还存在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而在研究生阶段,几乎都是西方经济领域的学习,如中级、高级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学习都变成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等实际问题的专题研究。在应用经济学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金融学等基本是按照西方的理论和模式进行教学和研究的。

因此,目前的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出现了这样一种态势,即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形成了两大阵营,相互对立。

记者:您已经比较详细地阐述了形成这种对立地原因,我们作为经济学科地学生也深有体会。那么您认为这种对立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

蔡:在这两大阵营中,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之甚少,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学者又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以为然,而且也存在西方经济学阵营中批判西方经济学,或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阵营中批判马克思理论的。两个阵营的相互对立导致了以下结果: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经济学的初学者,面对两种理论无所适从。如资本的概念,西方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对它的定义不相同,学生不知应该从哪个方面加以理解。

其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出现了很多不协调和障碍。例如我们对于资本的概念曾经用“资金”、“资本金”甚至“社本”(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公本”(公有制条件下的资本)来代替,以至不能够完全和正确地表达意思,为理论研究带来了不便。

记者: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呢?

蔡:对于这种情况的改善,我觉得应该把这两个学科打通,使之成为一个经济学的完整体系。马克思主义的有些理论确实已经对现实经济生活缺乏解释力,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照搬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我们应该融合两种理论的优势,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精华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的经济学理论。而在这种工作的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价值”的概念打通。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从劳动价值论推出剩余价值理论,在推出剥削的存在和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在西方经济学中由三种要素价值论推出按贡献分配,得出的却是和谐的结论。

记者:据我们了解,您本次年会的论文就是关于“广义价值论”,也就是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试图把价值的概念一般化。您能简要介绍一下您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吗?

蔡:我多年来一直从事和关注的研究就是价值这方面的问题,本次年会的论文也是关于广义价值论的,试图把西方价值理论、马克思价值理论和斯拉法的价值理论进行融合,得出一般的价值理论。我认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只有一个,或者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或者是西方价值理论,或者是我坚持的广义价值论,在我们的认识水平达到那样的高度的时候总是能够认识到的。

记者:您提到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最后会推论出剥削,您对剥削是如何看待的?

蔡:所谓剥削,是对他人要素贡献的无偿占有,和私有制没有必然联系。

从强调剥削的实质是无偿占有这一点来看,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本身并没有错,如果剩余价值果真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占有其中任何一个百分比自然都构成剥削。但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剥削概念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而“剩余价值”乃至全部价值并非都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其中也有非劳动要素所做的贡献。假如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共同创造了剩余价值,并根据各自的贡献,得到了各自相应的份额,那就没有剥削。但是,如果资本所得超过了资本的贡献,就等于无偿占有了劳动创造的财富,这是对劳动的剥削。反过来说,如果劳动所得超过了劳动贡献,就造成对资本的剥削。根据广义价值论和我所说的剥削定义及尺度,非劳动要素参与分配,只要其收入份额是以要素贡献为基础的,就不能认作是剥削,而是一种报酬,是对非劳动要素贡献的补偿。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本质上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非劳动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这和单纯地凭借生产要素所有权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的剥削行为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消灭剥削也不能和消灭私有制相提并论。曾经一度遭到批评的“按贡献分配”写入了十六大报告,体现了它的现实意义。

我想如果有一天经济学领域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解释力的价值理论,那也就是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有解释力的完整体系的一天。

 

最后,蔡教授还就保送生比例、党政干部在职读研究生的弊端等问题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保送都是保送到本校,这样造成“近亲繁殖”,而且难免人为操纵;多在职的党政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获取文凭,这种现象绝对不能够继续下去,否则“文凭就会贬值,学校声誉就会下降,而教授们也会斯文扫地”。

通过对蔡继明教授的采访,我们不仅在学术方面有了颇丰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蔡教授的学者风范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坚信,中国越来越多的蔡教授这样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授参与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经济学科的发展一定会早日迈上一个台阶。

 

(年会记者组:高海威、李亚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