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
我国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京津冀都市圈崛起承担着“接南促北”“带动中西”’的重任,同时肩负新时期的“自主创新”和“和谐社会”道路和模式的探索。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既有很多战略机遇,又面临很多严峻挑战。就目前来看,都市圈发展不同于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政策性和资源(劳动力、土地)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减弱,内外资企业发展“两张皮”较为突出,如何通过产业创新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京津冀都市圈在新时期的重大任务和历史课题。
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关键是注重地区分工、提高当地企业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全球化迅猛发展的特殊阶段,分工和专业化是影响经济增长的深层因素,分工越复杂越彻底的产业,就更具有竞争力。因而打破传统生产组织方式的束缚,通过结构调整、机制转换、市场竞争等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并在此基础上重整和再编企业和产业的专业化、网络化体系,形成一些有内在联系并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发挥分工网络效应,通过产业带的形成使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并使这种联系所依托的一定的空间结构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通过“企业网络→产业集群→产业带”的演化与空间拓展,推动产业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从更大的区域空间上实施集聚战略,并将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
可见,产业创新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支撑点。产业创新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产业转型能力,即较强的产业结构转化和升级能力;二是产业竞争力,即把现实和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综合素质。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这一路线和技术瓶颈突破、技术扩散、创新分工、“一体化”协作,不断探索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创新的路径与模式,发挥京津冀都市圈产业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竞争力提升。
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创新要坚持“在技术方面核心自主、产业链方面分工有利、竞争力方面竞争强势、在区域经济方面布局合理”原则,建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在重点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发挥科技中心城市的引领、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建成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国际产业研发和转化基地;整合区域资源和产业布局,提升滨海新区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先导功能、辐射功能和示范功能。当然,产业创新不仅仅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默会(tacit)知识、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制度等因素与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在重视京津冀都市圈的经济的区域化在加深的同时,放大和转化区域文化和区域经济行为方式对经济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