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国经济学三十年学术讨论会——杨瑞龙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发言

发布时间:2013-03-01来源:浏览次数:449

(经济中国网 记者边杨、刘磊)我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向享受盛誉的南开大 学经济研究所的80华诞表示最衷心祝贺。对于中国经济学三十年的演变,我想简单的来 谈一点看法。大家知道传统西方经济条件下,与西方经济学对应的那套理论探索主要是 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这大家都比较清楚。

演变的时间,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中国改革主要的 特点在于放权,引进西方先进的东西,然后应用于经济发展。所以那个时候,影响中国 的主要是苏联、东欧那套理论。我记得我在上学的时候学了大量这方面的理论,主要讨 论集权、分权、计划、市场,这是在经济运行方面的讨论。这些早期的科研思想,再加 上一些中国的特点是这个时期的特征。

到了80年代末期,特别是十三大确立了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这个时候涉及 到经济学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生产领域到要素领域。改革涉及到产权问题,西方经济 学从80年代末期开始建构,特别是到了邓小平南进讲话的时候,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 制,东欧经济学家的理论已经不能够引用了。所以90年代初以来,开始大规模的引入了 研究市场经济最成熟西方经济学。包括西方经济学教材的引用,包括制度经济学、交易 费用理论等等。中国学者也开始有意识的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理论范式思考中 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随着西方经济学的引进,,对中国的教育产生非常大的变化。西 方经济学的大规模引用,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上的应 用,受到了很大的褒奖。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人们明显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一些反思。因为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 经济,对解决中国的实际问上产生了很大的问题。比如说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东欧的改革是正确的,可是恰恰是中国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取得了成功。再比如讨论国有 企业改革的时候,我们发现西方经济学理论也有很多问题。所以现在出现了国际化和本 土化的讨论,目前我们国家学者在这方面对了很多的工作。

这告诉我们个道理,就是“生命之树常青”,我们要用实践的发展来创新我们的理论。 如果不符合我们给定的一些教条,那时肯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是中国的伟大的改革 实践,赋予我们经济学者非常大的动力,给予我们非常大的机遇。我们不能把理论凌驾 在实践之上。这是我一个非常大的体会。

我第二个体会是什么呢。过去我们照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理论,但马克 思理论基于的是过去的实践,我们应该继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继承马克思主义的观 点,而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

第三个道理是,不仅照搬马克思理论是有害的,照搬西方经济学同样是有害的。我长期 从事企业理论的研究,我发现如果是用西方的理论成果来套用中国的实践,只要发现实 践与理论不符,就会出我们的实践错了,说凡是违背西方经济学某些理论的实践都是错 的,这就是照搬西方经济学,这也是有问题的。我们要直面现实问题。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有巨大的舞台,给了我们很 大的素材。马克思经济学也好,西方经济学也好,都是我们用来研究的工具。如果我们 给出了这个时代完美的解释,我们就会迎来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中国经济学的诞 生,这个中国经济学既是马克思的也是西方的,这是在中国的角度,分析中国的问题。 这就是我研究经济学最深的三点体会,希望会为我们从事的理论研究带来一种启示,谢 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