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逄锦聚)

发布时间:2013-09-20来源:浏览次数:114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

逄锦聚

[摘 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充分吸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进行了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涉及: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尝试性概括。广大教师在讲授新修订教材时,要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进展、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群众观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领导下,教材编写组在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多方面反复听取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修改建议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 年修订版)(以下简称《原理》)进行了修订,以下对修订的主要内容做一些说明,并对讲课要突出的重点提出一些建议。

一、这次修订总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这次教材修订总的原则是:1.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进展;2.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3.充分吸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教材的时代感和教学适用性、可读性。

这次修订,除了一些文字性修改力求使教材表述更加精炼、准确外,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要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尝试性的概括

 2007 年第 1 版和此后的几次修订版中,《原理》在绪论部分开宗明义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回答,认为:“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规律的学说。”[1](P2-3)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贯穿于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同时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时代特点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上述回答,总体上大家是认可的,教材使用中不少师生也包括社会各界读者提出的建议是,希望在此基础上,能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回答,这既有利于教材使用者能够精当地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与教材的名称相吻合。

根据大家的建议,这次教材修订,教材编写组尝试性地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作了回答,增加了以下几段文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基本原理具有长期普遍和根本的指导意义。

可以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三个方面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观点,等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哲学对资本主义的理论剖析,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论证,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因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任务和使命。

学习、掌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我们说老祖宗不能丢,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上述概括,一是根据最近时期中央的一些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二是汲取了理论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三是吸收了一线教师的教学体会和建议。当然也有教材编写组在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础上的集体研究和理解。这样的概括是初步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提出意见,以便再次修订时进一步斟酌和完善。

(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进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深刻总结了党中央领导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教育教学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将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进教材,进课堂,帮助青年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理解和把握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这次教材修订,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联系实际两个角度对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出了努力,具体内容曾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建议”[2]中作了介绍,这里再做扼要的概括:

1.关于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深刻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原理”课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就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教材修订中,我们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特别在第一章第二节中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出了深入的阐释。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十分丰富,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等。修订后的《原理》教材在相关章节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内容,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3.关于改革开放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报告对当今时代的主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对我国基本国情作了清醒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建成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同时十八大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等。这些分析判断和决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革是社会前进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观点。在《原理》教材修订中,在第三章充实、加深了对这些观点的阐释。

4.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有一系列理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如关于文化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十八报告强调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论断;关于走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原则和目标;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了充分阐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这些论述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运用的许多方面,修订后的《原理》教材对这些内容作了较多的补充。

5.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和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始至终贯穿了“以人民为本”的精神,创新性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社会建设发展的成果应由人民共享等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同时十八大报告还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修订后的《原理》教材对这些内容作了较多的补充。

6.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的状况决定着我们事业的成败。十八大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如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十八大强调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关于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十八大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以上这些精辟的论述,修订后的《原理》教材在第六章第三节的执政党建设部分和第七章关于共产主义理想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讲授《原理》要突出的重点

自《原理》教材编写和使用开始,关于讲授重点的要求就是明确的,即要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当前和今后使用本教材进行教学时,还要继续突出这样的重点。在此基础上,从当前的实际出发,建议再加强三个方面的讲授重点:一是突出党的十八大精神,从基本原理的高度充分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进展;二是突出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观点;三是突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关于第一个问题,前面已有说明,以下重点谈谈后两个问题。

(一)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群众观点

学习《原理》的重要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当前一个重大的实际是,全党正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必须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这就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理”课具有讲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天然优势,发挥这种优势,不仅可以使青年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自觉,而且也可以通过教师学生对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大大增强“原理”课服务社会的能力。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它同辩证唯物主义一起,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P130-131)

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唯心史观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或某个英雄创造的历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找不到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和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真正力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1](P132)党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我国的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成为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强调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他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为我们树立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前,在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只是抽象的理论,而是要通过党的作风得到体现,所以必须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当前,虽然从总体上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但必须看到,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所以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是党的建设的需要,是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的需要。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必须经常抓、长期抓,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要以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执行制度没有例外。

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原理”课的学习,帮助他们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群众观,深刻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无论对于他们的自身成长,还是对于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具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原理》第七章讲的是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据了解一些学校的教师对这一章基本不讲,原因一是学时不够,二是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这种认识和做法应该纠正。

学习《原理》的主要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际行动,而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培养大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应该是“原理”课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人们的思想实际,突出加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且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分别把这两个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试图跳过社会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的,试图人为地缩短社会主义时期,急于迈向共产主义,超越社会主义充分发展阶段,也是有害的。虽然社会主义阶段离共产主义社会尚远,但为了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们已经确认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自身的伟大复兴作出的重大抉择,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经验总结,也将是中华民族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康庄大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不能没有理想。个人的理想必须同社会发展进步的大趋势相一致。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的崇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没有崇高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崇高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树立和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要体现在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在当前就是要体现在积极投身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行动中。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家学习讨论得很多很深入,关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尚在深入地学习和讨论中。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  3 17 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又进一步对中国梦的内涵、实现途径进行了阐述。这些阐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施政目标,日益成为凝聚亿万人民为实现目标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奋斗征程中,曾经在科技、经济、文化诸领域,乃至综合国力领先于世界诸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但进入近代,由于制度的落后,统治者的没落,外敌的入侵,中华民族饱受积弱积贫和列强欺辱的痛苦。多少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而付出了坚苦卓绝的努力,但并未有使梦想成真。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浴血奋斗,彻底推翻了封建制度,赶走了外敌,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到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扩大,才使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中国梦的实现日益成为现实。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过去的成就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当代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全体人民的梦。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原理”课在立德树人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而现在在校的大学生迟早有一天将是祖国的栋梁,肩负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应该通过“原理”课的教育教学,使大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大理想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追求真理的科学观和积极健康的审美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 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

页下标注:

① 参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2013618日新华网。

② 参见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20121129日新华网。

③ 参见《习近平在全国人大闭幕会上讲话谈中国梦》,2013317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