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公布的美联储3月会议纪要显示,今年加息次数预计将降至零次。进入2019年,欧洲央行和日本也都决定实施宽松政策或加大刺激力度,以应对经济下行。维持或重拾宽松政策,成为西方经济体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色调。
国际金融危机过去10年,其间西方国家应对政策经历了先宽后紧两个阶段。先是2008年到2015年,美国实施7000亿美元救助政策,连续实施量宽,欧盟实施负利率政策,日本也步美欧后尘实施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接着2015年到2018年,美国逐步退出量宽并连续多次加息,2017年欧洲央行也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一开始,西方经济体货币政策由宽转紧被认为是复苏的表现,但事实是,美联储2015年加息时,美国经济增速刚达2%左右,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均未明显好转。欧盟货币政策从紧时,经济增速也只有百分之一点几,根本没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匆忙调整政策,结果可想而知。自进入加息周期以来,美国股市剧烈波动,投资、消费、出口等指标在低位徘徊,随着减税政策效应减弱,经济增速更是显著放缓。欧盟经济本来就处于低迷,加息后经济衰退加剧,201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仅为1.8%,2018年日本经济增速更是低至0.7%。
现在,西方发达经济体重拾宽松政策,等于承认之前加息政策失败。那么,再次回到宽松能推动美欧经济重回强劲复苏轨道吗?
现实可能是残酷的。过去10年来,西方经济体普遍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现在制造业增加值在西方产业结构中的占比,平均已下降到15%以下。加上保护主义蔓延,宽松政策很难再像10年前那样迅速释放政策效果。事实上,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意味着扩大流动性,这会导致资本外流。即便部分资金流入股市,也会加剧经济的泡沫化,对实体经济恢复不能起到显著刺激。
重拾宽松政策,说明西方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工具选择已经十分有限。基于上述现实,这轮调整的效果恐怕难以达到期望。国际金融危机10年后,西方经济总体低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仍然值得其他国家审慎应对。(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2019年4月16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