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渗透到不同地区、行业、群体,疫情之下如何力促扶贫工作任务完成?
针对这一问题,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陈宗胜、黄云、周云波团队近日研究表明:突如其来的疫情确实对脱贫攻坚工作产生了影响,建议应当随着疫情好转采取紧急措施,尽快提升对脱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将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任务完成。
团队分析认为,当前疫情发展及防控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扶贫工作的难度,给扶贫工作带来了一些影响。
一方面来看,返岗就业受阻使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地区劳务工人收入下降。疫情期间不少地区实行交通管制、排查隔离和社区管理措施,也有不少村镇采取封村、封路的硬核抗疫措施,各地的复工时间亦是不断延后。由于推动贫困地区农民工转移就业是近年扶贫措施之一,即这部分劳务从本地外出的流动性极大,因此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和隔离防护措施,对农民工、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工的就业带来了较大影响,从而给贫困农民工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
农产品滞销也使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受到影响。各地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实施了不同的产业扶贫措施,其中帮助贫困群众提升或安排一系列农产品种养业,是重要的脱贫项目。受疫情影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部分贫困地区出现了农产品滞销现象。“运不出、卖不掉、价不高”,较大地影响了贫困居民的收入预期。
另一方面,脱贫攻坚项目复工受阻,使扶贫任务完成受到影响,疫情对原有扶贫计划也产生了干扰。由于新冠疫情蔓延,全国范围内都出现外出务工受阻、扶贫产业受困、扶贫项目延迟、项目难以按时复工等问题,一方面导致人员难以如期到岗,项目进度迟滞;另一方面导致物资和资金短缺,影响脱贫攻坚项目如期完成。
除此之外,贫困地区中小企业资金链脆弱,难以持续经营增收。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保障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受疫情影响,各地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的压力,不能恢复生产,而贫困地区尤甚。特别是作为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更是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
针对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产生的上述影响,团队研究建议,政府可以采取如下各种措施,在缓解疫情的同时,减少对扶贫工作的不利影响。
第一,取消一刀切的命令,低风险有条件的贫困地区尽快有序恢复交通。本次疫情蔓延,在不同地区严重程度不一,许多贫困地区位于边远山区,疫情并不严重,因此不能一刀切全部封闭,应及时根据所在地疫情情况适当恢复正常交通,同时畅通信息渠道,有计划地发布各地企业复工通知,指导复工人员按需安全出行。
第二,规模使用贫困地区劳务工的有关各地方政府,要及时制定企业复工标准并尽快实施。对于帮扶贫困地区规模转移劳务的不同行业性质和地区的复工计划,当地政府应尽快统一制定方案,指导当地企业为需要外出上班的人群提供防护物资。根据当地要求制定多种举措,如在线办公、错岗上班、分时到岗、轮流到岗,避免人流的大量聚集,做好清洁和消毒,建立紧急事件防控预案。
第三,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互联网销售渠道和宣传力度。扶贫工作人员应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大型批发市场和经销商对接,多途径解决农产品产销面临的问题。
第四,为贫困地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财政、金融支持。对于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当地应建立“一业一策”的精准扶贫机制,在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及时了解基层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出台各类财税金融政策,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保住其吸收更多贫困群体就业的岗位。
第五,针对贫困群体,应加大医疗、物资和现金救助,保证“两不愁三保障”生活正常运转。政府对正式纳入保障体系的低保户、特困户予以收入补助的同时,还应关注因疫情发生而可能处于保障范围的边缘群体,给予一定的生活救助。对于患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的贫困群体要加大医疗救助,避免在疫情期间因医疗资源的紧张而扩大因病致贫、返贫的范围,尤其是感染新冠肺炎的特殊群体,更应予以特别救助和补贴。
第六,强化失业贫困群体的工作技能培训。对于无法及时复工,而目前或近期仍处于失业状态的贫困群体,各地区应加大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平台,加大疫情期间开展线上培训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各类贫困群体参加线上技能培训,提高素质水平,为尽快就业脱贫做准备。
团队研究表明,虽然疫情的爆发对年初的扶贫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但国家层面并未放松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各级部门也在尽全力摸清情况、分类施策,转变工作方式,克服疫情对脱贫扶贫工作的影响。相信通过科学及时的相关措施,疫情对扶贫工作的影响是暂时性的,不会改变原计划的脱贫攻坚大方向。
“我们对中央政府统一指挥疫情防控与脱贫减贫工作抱有信心,全社会应当更加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陈宗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