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张海鹏: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接续推进产业扶贫

发布时间:2020-12-25来源:浏览次数:10


一、接续推进产业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扶贫是帮助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是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要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巩固脱贫地区脱贫成果及其内生发展能力。要做好以上工作,重点任务就要接续做好产业扶贫。

二、着力构建和完善产业扶贫的五重长效机制

对于产业扶贫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产业帮扶路径,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一产—二产—三产”融合选准产业,拓展产业扶贫的产业链;通过“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做好企业,延长产业扶贫的价值链;通过“入股—合作—就业”融合带贫益贫,理顺产业扶贫的利益链;通过“政策—资金—人才”融合精准帮扶,增强产业发展自生能力。为了让上述产业帮扶路径持续发挥作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和完善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外部帮扶的优化协同机制。在扶贫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同时注重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扶贫合力,与困难群众一起形成脱贫攻坚共同体。同样,产业扶贫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包括困难人口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接下来的帮扶过程中,要坚持和不断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通过在产业选择、资金融通、人才支持、财税补贴、产销对接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协同帮扶,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得以顺利启动,并逐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自身发展的循环畅通机制。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外部帮扶是手段,其目的是要让扶贫产业逐步具备自生发展能力。从单个扶贫产业发展来看,必须着力补齐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短板,确保产业自身发展循环的顺畅运转。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扶贫产业发展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三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与互促机制。经济活动看似是由一个个经济主体在独立经营,但是它们之间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并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既要单个扶贫经济实体做到生产、流通等环节不中断,也要从经济有机体的角度,构建扶贫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促发展机制,实现扶贫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机制。扶贫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事关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事情,也是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接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既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的需要,也要主动面向世界市场,不断开辟扶贫产业发展新空间,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五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带贫益贫的巩固提升机制。扶贫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而产业发展的带贫益贫效果是产业扶贫的核心目标。我国产业扶贫实践中形成的带贫益贫模式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一是以扶贫资金或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模式;二是困难户通过加入各类合作社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的合作发展模式;三是困难人口在扶贫企业中务工的就业发展模式;四是以上三种模式任意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发展模式。接下来仍需理顺和巩固产业扶贫中各类帮扶主体、带贫企业、合作社、困难户等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难人口。

三、理顺机制接续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第一,抓住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机遇,着力打通扶贫产业的销售堵点。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快速推进。困难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抓住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机遇,利用电商和直播平台,畅通扶贫产业发展中的流通销售渠道,让困难地区独具特色的优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第二,抓住内需扩大需要提升机遇,着力推动隐性优势资源显现化。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虽然有助于化解扶贫产业发展中的销售堵点,但是,要让电商和网络直播持续助力产业扶贫,离不开强有力需求支撑。当前,我国的内需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升,这些为困难地区扶贫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提供了稳定的有效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困难地区原本隐性的优势资源开始逐步显现化,并进一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营方式,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困难人口生产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第三,抓住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机遇,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求方面的因素,供给因素同样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高质量供给离不开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其采用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在实践中,通过在困难地区派驻帮扶干部和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困难地区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具有一定资金积累、具备较强经营能力和发展视野的返乡人员回到家乡。他们对外部市场有一定了解,同时对本地的发展基础和特点有着长期的关注,很有可能成为带领困难人口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因此,困难地区要主动吸引和培育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带领困难人口脱贫致富的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才,不断增强扶贫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吸引和承接外部产业帮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产业有着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需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特别是在东西部协作帮扶过程中,困难地区要抓住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和承接相关产业落地,实现困难地区产业形成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衔接。

第五,抓住脱贫与振兴衔接机遇,着力推进扶贫产业升级与振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有转型升级的需要,困难地区的产业同样也有进一步发展升级的需要,特别是那些短平快的产业扶贫项目,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解决绝对困难问题之后,将着力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扶贫产业发展要逐步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振兴,要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让困难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受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六,抓住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机遇,着力利用好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改革创新是产业扶贫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改革等。“十四五”时期,还要着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短板。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机制,做大做强扶贫经济实体,持续改进利益分配机制,不断提升困难地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水平。

(作者为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天津市社科规划“四史”研究专项TJSSZX20-12: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经验研究)

(来源:《天津日报》2020122509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0-12/25/content_159_3792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