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报

2020年第四期工作简报

发布时间:2021-01-05来源:浏览次数:582

中心学者徐雪在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发表论文

近日,中心助理教授徐雪与荷兰蒂尔堡大学的Potters教授以及Suetens教授合作的论文“Cooperative versus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and in-group bias”在经济学SSCI经济学重要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上发表。 

论文利用实验室实验研究了人际间非接触的互动对于分配决策上的内群体偏好的影响。研究设计了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在实验组中,被试在做出分配决策之前,或与组外成员经历一次合作性的互动,或经历一次竞争性的互动;而在对照组中没有互动因素。研究发现合作性的互动会消除内群体偏好,但竞争性的互动只会在一般意义上降低被试行为的亲社会性,对内群体偏好本身没有显著影响。

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课

108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全体博士生迎来了由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课。

该门课程由逄锦聚领衔、中心副主任刘凤义教授作为课程负责人、校内外14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团队,为2020级经济学院全体博士生必修课程,旨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08月在《求是》杂志发表的《不断开拓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重要文章精神,进一步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为准确理解和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的理论精髓和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逄锦聚带领教学团队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和理论研讨,对教学内容严格把关,对课程考核严格要求。

本门课程将分别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世界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宏观经济与双循环、民生发展与社会保障、数字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国的“三农”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数理政治经济学方法等方面设置十四个专题进行讲授。

逄锦聚讲授课程第一讲后,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和根本方法,深入研究中国重大经济问题,探究中国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积极为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做出新的贡献。

中心乔晓楠副教授参加日本经济理论学会(JSPE)第67届年会

1016日至21日,中心乔晓楠副教授受邀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会议。

乔晓楠副教授首先在庆应义塾大学进行专题讲座。讲座题目为《马克思主义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此次讲座由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会举办。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大西广教授主持了报告会,并对讲座进行了点评。

随后,乔晓楠副教授参加了于驹泽大学举办的日本经济理论学会(JSPE)第67次年会,并在此次年会的青年论坛上进行专题报告,报告题目为《中国的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日本经济理论学会是日本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会,每年秋季召开一次年会。

通过此次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中心与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联系,并促进了合作研究。

中心副主任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维视角的2020年以后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成功召开

1017日下午,由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云波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多维视角的2020年以后我国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开题论证会在经济学院高层11楼会议室召开。南开大学中国财富经济研究院院长、中心副主任陈宗胜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林万龙教授、复旦大学六次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小林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叶林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岳希明教授以及课题组相关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首先,项目总负责人周云波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任国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沈扬扬老师以及中心副主任张海鹏老师对课题总报告、子课题大纲及研究内容进行了汇报。课题组指出该项目与我国当前及未来扶贫治理面临的新挑战息息相关,重点使用多维贫困视角去考察未来相对贫困的内涵,包括未来如何设置相对贫困标准、认清相对贫困标准下新型贫困的特征,以及针对建立新的扶贫体系提出建议。研究框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理论基础与测度方法、城乡居民及特殊群体的多维相对贫困测度以及政策评估与政策设计。

听取报告后,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点评。岳希明教授提出应从多维贫困的标准重点考量,例如收入、教育与医疗的指标是否需要纳入标准体系、如何通过健康状况对贫困进行度量等。同时,由于政策效果的评估难度大,因此要在以往文献的阅读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考察。王小林教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多维贫困的确定问题,他指出,在多维贫困考量方面,要将新的现象例如就业形势的变化,城市化过程带来的两亿流动人口等因素纳入其中。由于近几年针对贫困度量加入了厕所与饮用水等指标,要关注这些指标的变化;在针对多维度测算方面,除了关注基本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安全保障等指标外,也要和发达国家进行接轨,调整贫困度量的测算百分比,以及相对贫困人口的区域分布问题,由此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要注重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通过生态旅游、产业开发进行脱贫攻坚。陈宗胜教授认为基于多维视角的相对贫困问题既是课题的创新之处,也是课题的难点所在,在多维贫困的测度方法以及权数选择等技术问题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同时,也应重点关注扶贫实践与扶贫理论之间的差异性问题。叶林祥教授认为课题组应聚焦具体问题,注重政策建议的提出。同时,利用南开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贫困理论和方法的梳理与提炼,在贫困理论方面实现一定突破。林万龙教授认为课题组应着重思考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比如课题组对于不同群体的相对贫困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但如何将理论结果转化成具体政策,值得进一步思考。

本次开题论证会立足于中国的相对贫困现状,汲取与会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为中国当下脱贫攻坚、缓解相对贫困问题献计献策。通过这次研讨活动,各位专家学者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对贫困多维度度量与测算方面的理解,为未来的脱贫攻坚任务提供学术方面的支持与动力。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中心主任在《人民日报》发表学术文章

《人民日报》在101909版刊登了中心主任逄锦聚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推进经济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正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入回答了怎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等重大问题,是推进新时代经济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和积极改变世界;坚持与时俱进,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根本的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例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并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应用,同时要在应用中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新的严峻挑战,必须回答一系列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例如,如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如何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如何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新发展活力,等等。研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并在实践创新基础上加强对客观规律的揭示,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心学者出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集体学习研讨”活动

近日,为落实学校党委通知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讲话精神,经济学院党委协同创新中心、经济研究所、经济学系3个党支部共同举办“支部联手党建,共促教学科研——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集体学习研讨”活动,号召干部教师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并采取切实措施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中。

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题进行讲解。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高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努力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贡献。当前要着力研究新时代和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中的新课题,特别要研究“十四五”经济改革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中心景维民教授、何自力教授、王玉茹教授、张俊山教授分别以“以人民为中心,重建国家经济治理模式”“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经济学说?”“在教学和教材建设中为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而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本质”为题进行发言,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参会干部教师许多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启发。

通过此次“支部联手党建,共促教学科研——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集体学习研讨”活动,一方面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了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强了干部教师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成功进行了一次以党建促业务提升的初步尝试,使与会人员集体探讨中国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成果和理论创新,并研究如何更好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

中心主任出席全国高校“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研讨会

1025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2020年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在线会议),全国13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共同研讨新时代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问题。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并作题为“站到新时代把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升到更高水平”主题演讲。

逄锦聚教授指出,20多年来,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为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新时代教育部等六部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宝贵借鉴。逄锦聚强调,新时代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位,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基本课程,把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作为学生的看家本领,把培养和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基地的重大任务。基地建设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素质、历史文化底蕴和世界视野。

中心学者出席第四届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与创新青年学术论坛

117日,第四届马克思主义与后凯恩斯经济理论比较与创新青年学术论坛在南开大学举行(线上线下相结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福州大学、浙江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等5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心副主任刘凤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赵峰教授在论坛开幕式中致辞,随后中心乔晓楠教授和清华大学李帮喜副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的讨论。中青年学者们分别就《马克思投资理论的微观基础》 《国别价值,国际价值与世界劳动总量的分配》《货币循环视角下的现代货币理论》《后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产能利用率调整机制理论:一个批判性述评》《对新卡莱茨基增长体制的反思: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视角》 《The Empirical Relevance of Okishio’s Theorem: An Autoregressive Distributed Lag Approach (United States: 1947 - 2018)》《国内循环、国际循环与国际收支》《接续推进产业扶贫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区域协同发展与宏观效率空间溢出效应:基于2002-2017分省投入产出表的经验研究》《价值循环、经济结构与新发展格局: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国际比较》《福利退缩能带来欧洲经济的复苏吗?》《美元国际货币金融优势》等相关论题进行了发言,本届会议内容丰富充实,讨论深入扎实。

中心两名教师荣获2020年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

1112日,2020年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表彰大会在八里台校区主楼小礼堂召开。南开大学教育教学奖是南开园一年一度教育教学盛事,旨在表彰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宣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事迹,在全校营造比学先进、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和全校师生员工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年经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共评选出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2人、杰出贡献奖10人、优秀青年教师奖10人。

中心逄锦聚教授荣获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乔晓楠教授荣获教育教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中心李俊青教授荣获202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近日,2020宝钢教育奖评审传来喜讯,中心李俊青教授荣获2020年宝钢优秀教师奖。

我校于6月初启动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按照宝钢教育基金会的相关要求,经单位推荐、学校评审等程序,李俊青教授为南开大学2020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推荐候选人之一。1114日,2020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经专家评审,李俊青教授荣获优秀教师奖。

据悉,宝钢教育基金会始于1990年宝钢出资设立的宝钢奖学金,1994年更名为宝钢教育基金,2005年经民政部批准注册定名为宝钢教育基金会。该基金会是国有企业出资设立,政府支持指导,专家咨询策划,高校积极参与的教育公益事业的基金会。宝钢教育基金会所设立的宝钢教育奖是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旨在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

中心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

121日,中心举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中心主任逄锦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申丽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景维民,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滨海开发研究院院长刘刚,中心副主任、经济学院副院长周云波,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景宇,中心副主任张海鹏,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贺京同,伯苓学院副院长段文斌等出席会议,中心教师和研究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周云波教授主持。

逄锦聚总结了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他指出,在教育部和南开大学领导下,在各位老师的辛勤奉献和大力支持下,中心高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旗帜,以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目标,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智库建设、社会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

逄锦聚指出,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新时代、新阶段,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目标前进的新征程。在新的形势下,中心要继续高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以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更高质量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做出优异贡献,为将南开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做出贡献,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逄锦聚宣读了对中心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感谢信,并向教师代表赠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本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材料。

申丽梅在讲话中对中心二十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勉励中心教师和研究人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再接再厉,不断进取,为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和南开经济学科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中心教师和研究人员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言,深入探讨和交流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政建言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和规划。

中心主任出席第34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125日至6日,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第34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浙江大学召开。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伟,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等出席会议。

逄锦聚教授以“深入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题做大会主旨演讲,深入解读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从三个维度剖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并指出要如何妥善处理国内国际双循环之间的关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洪银兴教授希望与会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密切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办好此次研讨会。

刘伟教授表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必须把学术研究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坚持把学术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要坚持四个自信,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本次研讨会包含4个分论坛,同时举办了教育部经济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第34届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院长论坛”和“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领导小组成员,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委员,来自南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经济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是在原国家教委倡导下,由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在1985年发起召开,作为目前国内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和参与度最高的学术盛会之一,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心三项成果获第八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成果名单。中心3项成果获奖。

中心学者受聘财政部财政风险研究专家工作室专家

128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专家工作室启动仪式。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刘昆出席仪式,为首批4个专家工作室授牌并讲话。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心兼职教授刘澜飚被聘任为财政风险研究专家工作室专家。

刘昆指出,组建财政部专家工作室,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有关精神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一项创新举措,目的是要着力打造聚才引贤、培养人才的平台,服务财政改革与发展。

启动仪式由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邹加怡主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财政部纪检监察组组长、财政部党组成员赵惠令,财政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许宏才,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欧文汉出席仪式。与会财政部领导为专家工作室专家代表颁发聘书。

中心孙景宇副教授为经济系硕士党支部开展理论辅导讲座

1213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硕士党支部“学思践悟四史迎庆建党百年,经济政策沙龙凸显智圆行方”理论研修系列活动第一期成功举办。经济系硕士党支部全体党员、经济学院研究生辅导员线上参加本次活动。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经济系教工党支部书记、中心学者孙景宇受邀就“世界大变局与新型全球化”问题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在讲座后的沙龙研讨环节,多位同学就相关问题进行主题发言,并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

讲座上,孙景宇围绕经济全球化进行展开,分析了当前世界大变局的显著特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分析了何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进程,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等角度,对如何立足新发展格局,推动新兴经济全球化进行解读。孙景宇指出,不同于之前资本主义主导的以剥削和掠夺为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新兴经济全球化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通过寻找各国利益的结合点扩大合作,建立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由于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转变,发达国家由于其碎片化的产业发展方式以及脱实向虚的产业模式,导致其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无法再支撑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格局的重心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因此,为了避免世界重新回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过去,应该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在讲座后的沙龙研讨环节,经济系硕士党支部的同学纷纷踊跃发言,基于讲座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见解,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理论内涵与科学性展开讨论,孙景宇就同学们的提问和发言逐一进行解答和点评。沙龙气氛活跃,通过讨论,同学们进一步理清了世界大变局与新型全球化的理论逻辑,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孙景宇鼓励同学们一定要放眼未来、立足长远、坚定信心,关注现实,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帮助国家提供解决短期困境的思路,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分忧。

中心学者在《光明日报》发表学术文章

《光明日报》在122102版刊登了中心学者何自力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中国经济方能“气血充盈”》。正文如下: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明年党和政府要抓好的一系列重点任务,其中就当下舆论高度关注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问题,提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决策。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一决策,对于提高贯彻和落实中央决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确保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党根据我国产业链供应链运营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条件的重大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为了抓住国际制造业大转移的历史机遇,我国加入了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从而形成“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对我国快速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国际和国内发展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大挑战和风险。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了大变局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围绕智能技术和智能产业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提质升级的迫切要求,创新压力巨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主要经济体出于对自身狭隘利益的考虑,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实施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霸凌主义政策,严重威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安全。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决策,提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保持我国制造业优势的根本途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竞争优势最强的制造业体系,其表现是:我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在主要经济体中居首位。2019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7.2%,同期的美国为11.1%,德国为9.4%,日本为19.5%,英国为8.6%。我国已经发展成世界制造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生产能力强大,这是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拥有强大韧性、抗风险抗冲击能力强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制造业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空白,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一旦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一些国家对我实行技术断供,经济运行就会陷入极其被动局面。所以,我们必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一方面力争通过国际合作阻止打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恶劣行为;另一方面锻造一些“撒手锏”技术,持续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优势,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维护和提高我国制造业优势。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过去几十年我们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实现发展,短期看这不失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捷径,从长期看只靠引进是不行的,它会使我们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将我们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为此,要加快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深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国防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撑。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经济方能“气血充盈”、行稳致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维护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做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着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产业基础。

中心副主任在《天津日报》发表学术文章

《天津日报》在122509版刊登了中心副主任张海鹏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接续推进产业扶贫》。正文如下:

一、接续推进产业扶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扶贫是帮助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是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要着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巩固脱贫地区脱贫成果及其内生发展能力。要做好以上工作,重点任务就要接续做好产业扶贫。

二、着力构建和完善产业扶贫的五重长效机制

对于产业扶贫实践中行之有效的产业帮扶路径,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一产—二产—三产”融合选准产业,拓展产业扶贫的产业链;通过“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做好企业,延长产业扶贫的价值链;通过“入股—合作—就业”融合带贫益贫,理顺产业扶贫的利益链;通过“政策—资金—人才”融合精准帮扶,增强产业发展自生能力。为了让上述产业帮扶路径持续发挥作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构建和完善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

一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外部帮扶的优化协同机制。在扶贫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同时注重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扶贫合力,与困难群众一起形成脱贫攻坚共同体。同样,产业扶贫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也离不开包括困难人口在内的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接下来的帮扶过程中,要坚持和不断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通过在产业选择、资金融通、人才支持、财税补贴、产销对接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协同帮扶,让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得以顺利启动,并逐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自身发展的循环畅通机制。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外部帮扶是手段,其目的是要让扶贫产业逐步具备自生发展能力。从单个扶贫产业发展来看,必须着力补齐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短板,确保产业自身发展循环的顺畅运转。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扶贫产业发展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

三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与互促机制。经济活动看似是由一个个经济主体在独立经营,但是它们之间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体,并形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系统。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既要单个扶贫经济实体做到生产、流通等环节不中断,也要从经济有机体的角度,构建扶贫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促发展机制,实现扶贫产业链协同发展。

四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机制。扶贫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事关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的事情,也是关系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接续推进扶贫产业发展,既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的需要,也要主动面向世界市场,不断开辟扶贫产业发展新空间,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

五是不断完善扶贫产业带贫益贫的巩固提升机制。扶贫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产业扶贫取得成效的基础和前提,而产业发展的带贫益贫效果是产业扶贫的核心目标。我国产业扶贫实践中形成的带贫益贫模式可以归结为四种类型:一是以扶贫资金或者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模式;二是困难户通过加入各类合作社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的合作发展模式;三是困难人口在扶贫企业中务工的就业发展模式;四是以上三种模式任意组合在一起的综合发展模式。接下来仍需理顺和巩固产业扶贫中各类帮扶主体、带贫企业、合作社、困难户等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困难人口。

三、理顺机制接续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着力点

第一,抓住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机遇,着力打通扶贫产业的销售堵点。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快速推进。困难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抓住信息化数字化发展机遇,利用电商和直播平台,畅通扶贫产业发展中的流通销售渠道,让困难地区独具特色的优质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第二,抓住内需扩大需要提升机遇,着力推动隐性优势资源显现化。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虽然有助于化解扶贫产业发展中的销售堵点,但是,要让电商和网络直播持续助力产业扶贫,离不开强有力需求支撑。当前,我国的内需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升,这些为困难地区扶贫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提供了稳定的有效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困难地区原本隐性的优势资源开始逐步显现化,并进一步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运营方式,实现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困难人口生产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

第三,抓住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机遇,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需求方面的因素,供给因素同样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要实现高质量供给离不开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及其采用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在实践中,通过在困难地区派驻帮扶干部和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为困难地区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具有一定资金积累、具备较强经营能力和发展视野的返乡人员回到家乡。他们对外部市场有一定了解,同时对本地的发展基础和特点有着长期的关注,很有可能成为带领困难人口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因此,困难地区要主动吸引和培育能够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各类人才,特别是能够带领困难人口脱贫致富的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才,不断增强扶贫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四,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吸引和承接外部产业帮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产业有着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需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特别是在东西部协作帮扶过程中,困难地区要抓住东部发达地区部分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和承接相关产业落地,实现困难地区产业形成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衔接。

第五,抓住脱贫与振兴衔接机遇,着力推进扶贫产业升级与振兴。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有转型升级的需要,困难地区的产业同样也有进一步发展升级的需要,特别是那些短平快的产业扶贫项目,亟待进一步转型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解决绝对困难问题之后,将着力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扶贫产业发展要逐步转型升级实现产业振兴,要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让困难群众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更多受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六,抓住农村全面深化改革机遇,着力利用好体制机制改革红利。改革创新是产业扶贫的动力。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改革等。“十四五”时期,还要着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短板。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要素供给和资源配置机制,做大做强扶贫经济实体,持续改进利益分配机制,不断提升困难地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