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刘凤义: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23来源:浏览次数:10


《纲要》指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强调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今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起步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从多个层次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

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从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揭示,是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五个方面,五个方面之间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构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这一理论体系从我国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出发,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和辩证法,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既不能畸轻畸重、以偏概全,又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防止生搬硬套。

二是从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中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从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逻辑中去把握。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阶段。站在这一新起点,我国已建立了坚实物质基础、形成了显著制度优势、积累了宝贵治理经验、探索了自主发展模式。但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制度体系仍需完善、社会治理存在弱项、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等等。破解这些问题,必须寻找新的路径,重点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是从我国所处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体系中去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抽象的,必须依托相应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体系。完整把握新发展理念,首先要统筹“两个大局”。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必须在统筹“两个大局”中,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对我国的影响,既保持战略定力又善于积极应变,既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次要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求从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最后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处理好二者关系的过程,既是在创造制度环境,也是在完善制度体系。完整把握贯穿新发展理念,就是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

以问题为导向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作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同时,新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特征,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准确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有针对性地破解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在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中加以准确理解。

一是把握核心要义。新发展理念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是一个系统的规律体系,这个规律体系不是抽象的,而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抓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创新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其中科技创新居于关乎全局的重要地位。协调体现的是事物发展各部分之间的平衡关系,强调发展中不能出现短板,产生“木桶效应”,这是普遍联系规律的必然要求。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包括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各种不平衡关系。绿色是生态环境的集中体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的核心要义是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在发展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开放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必然要求,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内外联动问题,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在互利共赢中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增加获得感。

二是聚焦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围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高品质生活,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破解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在协调发展方面,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在绿色发展方面,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在开放发展方面,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共享发展方面,完善初次分配制度,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是明确价值目标。新发展理念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共同富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发展阶段,应解决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工作,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形成发展合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要求,也是十分重要的政治要求。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越要把党中央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中去。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短短几十年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与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密不可分。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在全党全国形成统一思想,才能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好、落实好。在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全面落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从全局视野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政策,积极发挥改革整体效应。

在分工与协作中协调行动。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形成科学的治理体系,既要发挥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要调动各部门、各地区、各基层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协调行动良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要提高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治理能力,领导者要有系统观、辩证思维、创新意识和钉钉子精神,既能把握中央精神,又能压实责任,在协作中推动各层面工作全面落实。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开拓前进。贯彻新发展理念与全面深化改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的实质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越是到改革深水区,利益关系调整越复杂、越困难,越需要有开拓前进的精神和勇气。推动改革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支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最主要的是围绕增强创新能力、推动平衡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开放水平、促进共享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展开,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更加全面地完善制度体系,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受益者。

(作者:刘凤义,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132311版)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3/23/nw.D110000gmrb_20210323_2-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