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简报

2021年第四期工作简报

发布时间:2022-01-06来源:浏览次数:63

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区域经济学》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

1012日,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给予表彰。中心研究员安虎森教授主编的《区域经济学》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获评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于202010月启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该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四年评选一次,设全国优秀教材(含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高等教育类)、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三类奖项。

中心郭金兴副教授主讲经济学院“导师有约”

1021日,中心郭金兴副教授为经济学院“导师有约”活动带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事实、理论逻辑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主题讲座。

讲座中,郭金兴结合自身求学和研究经历,鼓励与会学生在学习及科研过程中积极尝试,明确人生目标,培养兴趣,平衡好生活与学习的关系。他从“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经验事实、理论分析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明确“中等收入陷阱”的三方面定义,以拉美、东南亚和东亚等经济体的发展情况为案例,指出中等收入经济体只有迈入高收入门槛,才有可能稳定在高收入,否则可能倒退。关于“中等收入陷阱”出现的原因,郭金兴认为,可以从经济后发优势、社会收入分配和制度质量三方面解释;在如何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方面,他认为应该在教育水平与教育结构、收入分配和制度方面做出新的改进,从而实现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中心主任出席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

日前,由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研讨会”在津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党校系统以及我校经济学科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通过线下线上方式参会。

我校原党委书记、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薛进文,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滨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克欣,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邓光华、成员张博颖等出席开幕式。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文科资深教授洪银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姜辉,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分别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智慧和理论升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途径”“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为题作学术报告。

下午的研讨由中心学者、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邱海平,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葛扬,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衔,中国科学院何传启研究员等知名专家发表演讲。

此次研讨会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主题,围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世界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和理论突破、教育现代化等内容开展深入研讨,展示了社科理论工作者在现代化理论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对深化现代化相关领域研究、促进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积极贡献。

中心主任为南开大学机关党委中心组做学习报告

日前,南开大学机关党委举行中心组理论学习报告会,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应邀以“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题作报告。报告会由南开大学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田冲主持,机关干部60余人参加报告会。

逄锦聚教授从“深入学习讲话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讲话作为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学习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体会,并联系实际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切实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二是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三是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切实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双一流”建设做优异贡献;四是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做好青年学生培养和青年教师工作。

逄锦聚教授提出要争做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与大家共勉,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符合党的要求的共产党员!

中心刘晓欣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

由中心刘晓欣教授和经济学院田恒博士合作完成的学术论文《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比较研究》在社会科学研究顶尖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发表。

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行,已致当今全球经济频发金融危机。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揭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文章认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一般规律是资本相对脱离实际生产过程、自行增殖的独立化运行方式。构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测度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前向与后向关联度,解析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对GDP构成的影响。实证分析总体表明,2001—2016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规模仍在扩张,虚拟经济自我循环创造GDP的能力增强,须对国际金融风险保持高度警惕。

《中国社会科学》创办于1980年,是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杂志,主要发表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研究成果,被学术界誉为中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文章也是刘晓欣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入开放下外部金融冲击应急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ZDA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心学者在《经济日报》发表学术文章

《经济日报》在102812版刊登了中心学者何自力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正文如下: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经济与政治有机统一规律的客观要求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揭示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从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深刻阐释了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客观必然性,为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指明了方向。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确保改革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需要。经济工作集中体现为改革和发展,要确保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对于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我们党执政,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特别是要主动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自觉性、主动性”。这些论述阐明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发展问题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对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快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做好经济工作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既高度重视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注重在民主的基础上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行动,这一原则与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完全吻合。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既是由经济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政治优势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水平,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抓住了中心工作这个牛鼻子,其他工作就可以更好展开”。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党加强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回答了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谁享有发展成果等重大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这是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自觉担当。

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出发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回答了谁享有发展成果的问题。共享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强调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享是渐进共享”“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从辩证的角度对发展与共享、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指明了方向。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重要论断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出发,阐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实现结合的客观必然性。他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有机的、相互渗透的。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秩序不规范、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市场体系不完善问题,有助于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义十分重大,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世所罕见的伟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之所以能够大幅度提升,都同我们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作用分不开。党的领导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重要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正因为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引领和推进改革,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上述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客观必然性,具有重大理论创新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是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抓手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经济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深刻阐释,为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总的来看,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领导体现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就是要确保党对经济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要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转化为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方法,认真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积极落实党对经济工作的部署安排,确保我国经济在党的领导下健康稳定运行。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经济治理的制度基础。我国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新的界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要求在国家经济治理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提高治理效率,更好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国家经济治理体系通过有效的政府治理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了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要以推进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优化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组织、行政监督体制;要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要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要理顺中央和地方权责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国家经济治理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引导,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基本经验,也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具有鲜明特色。规划是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集中全党全国智慧制定和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规划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具有强大的实践性、可操作性;规划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承前启后,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和方向前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总体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治理的主要工具。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治理的主要工具,调控体系不同,调控效能大不一样。《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健全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这套体系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实施国家发展规划,二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三是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整体上看,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了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的结合、长期调控与短期调控的结合、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的结合、精准调控与协同调控的结合,具有显著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国家经济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国家发展最急需的科技发展项目、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领域,才使我国经济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向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更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进行了新的部署,他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这些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完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必须重视经济理论的学习和创新

用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经济理论创新工作,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这些重要论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分重要,有利于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际,切实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重视用创新理论指导实践。这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伟大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发展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是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重要论述对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客观必然性、根本立场、经济基础、实现手段、理论遵循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这些重要论述,有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助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助于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心那艺副教授、贺京同教授合作论文被《新华文摘》杂志全文转载

近日,《新华文摘》杂志2021年第20期全文转载了中心那艺副教授、贺京同教授合作的文章《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行为经济学》。该文原刊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地考察和评价了行为经济学之于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学术意涵。文章认为,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是西方主流经济学近几十年的重要演进特征,这一进程既体现了社会经济生活、生产实践条件变化对经济理论的适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也体现了自然科学领域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的前沿发展为经济理论的自我修正与重构提供了新的思想与方法,深刻反映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因而,在批判、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时,不能僵化地将西方主流经济学看作一成不变的固化理论,而应动态地关注其理论内涵的演变,以及前沿科学成分对于解释、解决中国实际经济问题的有用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行为经济学的政策内涵与启示,深入探讨了其观点对于我国现阶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方面的可借鉴性与应用前景。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是我国顶级的大型综合性、导向性、知识性、学术性文摘期刊,被称为解读中国思想理论前沿、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小百科全书”,其选登的文章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

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为经济学院师生做“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报告

日前,经济学院举行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应邀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题做报告。报告会由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申丽梅主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委中心组成员、师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报告会。

逄锦聚教授从四个方面展开宣讲: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二、以“七一”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创新成果和基本经验;三、在世界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展完善中国经济学;四、把“七一”讲话精神作为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逄锦聚教授认真总结并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要求,梳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理论的创新成果。在经济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方面,逄锦聚教授为在座师生指点迷津,要充分用好马克思主义的资源,充分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经济学的积极成果资源,充分反映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

逄锦聚教授倡议,在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起来,切实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坚持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坚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与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地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和实效;坚持做好青年和青年教师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一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指委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成立2021-202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本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咨询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11个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入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通知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发挥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决定成立2021—202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

新一届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进行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重要决策前期研究,就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等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建议,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高校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教学成果鉴定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评价、检查等工作。

中心孙景宇副教授主讲经济学院“导师有约”

日前,经济学院“导师有约”活动邀请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心学者孙景宇副教授做“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创新发展”主题讲座。

孙景宇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观点和发展、中国共产党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世界交往和开辟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新境界四个方面展开本次讲座。活动中,孙景宇旁征博引,借用大量的历史材料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唯物史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概括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基本逻辑。他强调,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具有能动性,发展中国家可以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同时,他结合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意义,应该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经验、助力未来发展。

中心孙景宇副教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

由中心孙景宇副教授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论新发展格局与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关联性》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7期发表。

论文认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使中国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从而为新型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另一方面,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各国共享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从而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拓新空间。这种关联性体现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潮流的内在一致性,它说明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形成宏大畅通的国内经济循环,不是应对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的被动之策,更不是要与世界“脱钩”实现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发展,而是要重塑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以高质量发展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进一步地,中国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其目的不是要在世界上形成两个不同的平行市场,而是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从而顺应世界普遍交往的发展潮流,扩展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研究》是以专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为宗旨的大型学术理论刊物,其权威性已在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广泛认可。

中心徐雪博士主讲经济研究所双周学术讨论会

1125日下午,南开经济研究所于经济学院八楼会议室举行了双周学术讨论会。此次讨论会的主题为“信息交流对非公开监测下合作的影响”,主讲人为中心讲师徐雪博士,主评人为尉孟星博士。来自经济学院、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参与了讨论。

讨论会上,徐雪老师首先指出监测结构(monitoring structure)是研究无限重复博弈中合作的一个重要维度,同时通过产业组织文献中的两个经典案例阐释了公开监测(public monitoring)与非公开监测(private monitoring)的不同概念内涵。徐老师提出了其核心的研究问题:在非公开监测下的重复博弈中引入决策后对于私人信号的交流(post-play communication of private signals)是否能够提高合作水平,并对非公开监测和信息交流的相关理论和实验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随后,徐老师详细介绍了实验的设计与流程,叙述了在重复囚徒困境博弈实验中就信息结构和收益参数这两个维度设计了多个不同的实验条件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对较低的收益参数下信息交流会提高非公开监测下无限重复博弈中的合作水平。被试会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来实现私人信息的揭示。此外,在存在噪声的重复博弈中,被试者倾向于使用相较以牙还牙(tit-for-tat)而言宽容程度更高的策略。

在点评部分,尉孟星老师就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与徐老师展开交流。中心秦海英老师提出共同信念与合作之间存在影响关系。邹文博老师、朱峰老师就非公开监测的相关理论、试验后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对研究提出意见与建议。

中心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学术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112604版刊登了中心学者陈宗胜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在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正文如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20218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给出更清晰界定,强调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我国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新课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消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战略。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的努力方向。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迈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已经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体人民踏上了迈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其中重要的任务是继续朝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持续努力。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对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形成更高要求;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换言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适当速度、高效率的发展,城乡均衡、地区平衡的发展,即均等、公平的发展,持续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富裕程度,进而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注重最佳适度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要求以最佳适度的速度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征作出的重大判断。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放弃追求过高经济增长速度,但也不是不要求经济发展速度,而是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硬道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遵循经济规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动选择。

换言之,不追求过度高速增长,而是最佳适度的经济增长。高质量发展绝不等同于低速度,而是要以适度的经济增长为前提和基础,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在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往往把有限的无法再生的稀缺生产要素,例如自然资源、土地、矿产原料等,大量地投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中,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过量的碳排放、资源过度消耗、产业结构失衡、产能过剩等,从而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也无法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克服这些问题,要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持续做大、做强、做优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同时要千方百计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转型升级,破除无效供给并扩大优质供给,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资源配置最优化,而这些都要求有恰当的发展速度作前提。只有适当的速度才能实现优化要素组合,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也只有保持适当的速度,才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产业间不平衡问题。可以说,经济发展的质量要求和速度要求,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适度恰当的经济增速支撑,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发展也难以实现。只有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做到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这一要求才能实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别,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基于国情的重大举措。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面对新时代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在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些新特征表明,在经济发展上,我国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而是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实现各地区的共同富裕。

一是完善中央及区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转移支付在均衡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应当逐步将属于中央委托各省事权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项目转列为专项转移支付。以构建现代财政体制为遵循,建立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占比。逐步改变区域均衡性转移支付与所得税增量挂钩的方式,重点提高区域均衡性转移支付的增幅。加强一般性转移支付管理,科学设置均衡性转移支付测算因素、权重,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对于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而言,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承载更多的产业和人口,不断发挥价值创造功能。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要找到自身的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实现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各个地区都要打通自身生产要素的内循环,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制定不同政策,设置对应的经济总量和税收增长要求。省会及核心大城市要带动地方城市共同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适当共享给小城市,引领共同发展,进而实现地区一体化共同富裕。在当前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释放城市群发展的结构性潜能,实现区域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协同城市群绿色低碳转型,以城市群一体化助推区域均衡发展。

三是提高区域间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加快实现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区域均衡;另一方面要尽快尝试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以及医疗、教育、社保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制度统一和区域间互助共济。另外,应加快完善土地、户籍及福利支付等配套政策,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高城市群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使迁移人口稳定落户,促进全民共同富裕。

四是均衡安排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发展,适度推动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即一方面要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打破资源流动障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增强创新发展动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以城市群为单位,减轻省际边界对经济一体化的制约作用,真正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政策体系等方面的各地区一体化,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分布的均衡,使中心城市及城镇群成为平衡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而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共同富裕。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就是城乡均衡发展,要求加快乡村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共同富裕。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与持续发展,特别是近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我国实现了按中国标准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但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农村发展不充分依然突出,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相对贫困将长时间存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城乡的平衡发展。新时期将从巩固绝对贫困逐步转向缓解相对贫困这一点切入,其中重点解决农村居民低收入问题,实现城乡平衡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一是必须持续推进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深刻认识到,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要继续改革二元户籍制度,依据工业化和城镇规模的发展需要,尽快使更多的人口转为城镇市民,持续推动城镇化。加速二元经济转换,推进城乡一体化,持续振兴农村农业经济。改革二元投资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推动乡村振兴,特别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援助带动乡村,支持农村农业发展。

二是必须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提高农业现代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新时代发展的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要通过乡村振兴政策,破解由城乡差距导致的贫困陷阱循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注重提高农民自身发展动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拓宽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渠道,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深化农村体制综合改革,稳妥推进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公益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探索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乡镇中小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农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与农产品相关联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扩大农村就业岗位增加非农业收入。大幅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和精准性。同步加强农村教育、卫生、社保、养老体制的改革,继续完善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生态化,让农村地区也能形成聚集重要资源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凝聚人力和物力。总之,保障并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我国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村居民将与已经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城镇居民一起,逐步实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目标,以形成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

中心李俊青教授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126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心李俊青教授与北京师范大学胡海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课题“新发展格局下金融结构优化与高质量技术创新研究”成功中标立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批准设立,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

中心9项成果荣获第十七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日前,第十七届天津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心9项成果获奖,具体获奖情况如下。

中心主任出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1218日,由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联合承办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端学术研讨会在线上举行,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及学生等近3000人次在线参会。

南开大学副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期刊主编王新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韩庆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心主任逄锦聚等知名专家学者与众多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重要研究机构负责人云端学习研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学理智慧。

王新生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探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和重要经验,深刻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碰撞思想火花、分享真知灼见,携手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韩庆祥围绕“《决议》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5个核心要义——原体规定、关系规定、过程规定、时间规定、功能规定出发,深刻分析了《决议》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释世界与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核心的理论形态。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当代中国,意味着当代中国已经成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策源地和大本营。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我们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根为本,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立足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中国理论并为解释世界问题贡献中国理论,为解决人类重大问题、解释和引领21世纪世界发展贡献科学理论体系。

逄锦聚以“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为题,从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领导是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尤其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三方面分析了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他指出,现代化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不同的社会制度推行的现代化建设有不同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把探索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和现代化发展道路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提供科学思想指导、保证领导和组织制度。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元为纲,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优势统一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后,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颜晓峰、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艾四林、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辛向阳、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仰海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教授赵晓呼、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海滨、北京交通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韩振峰、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仁忠,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美玲、纪亚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世界意义、历史逻辑、多重超越,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新发展等议题分别带来精彩的主旨演讲并展开研讨交流。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 中心两教授分获特别奖和优秀奖

1218日,在《经济日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上,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评选结果揭晓。中心主任逄锦聚教授的文章《科学把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载202196日《经济日报》第一版)荣获特别奖;中心何自力教授的文章《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载20211028日《经济日报》理论版)获优秀奖。

据悉,“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由经济日报社举办,旨在推动加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学理化研究,推动对于科学制定新发展阶段重大决策部署和国家发展战略、强化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在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取得更大话语权。征文活动历时4个多月,共收到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的上千篇理论文章。经评审委员会专家进行认真评审,共13篇文章获特别奖,25篇文章获优秀奖。

中心学者在《经济日报》发表学术文章

《经济日报》在121907版刊登了中心学者何自力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正文如下:

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运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确保改革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需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都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分不开。

第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等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党的领导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我们党加强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要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吸引全体人民广泛参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第四,加强党自身建设是实现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党的事业;要勤政廉洁,讲实话,干实事,敢作为,勇担当;要认真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读原著,勤思考,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全球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成为领导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我们要深入学习和践行,形成完善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坚实的组织基础和有效工作体系,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逄锦聚教授应邀在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推进会暨第二届致远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论坛做主旨报告

为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分享有益经验、加强合作交流,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2021年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工作推进会于20211223日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举办,第二届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论坛同时举行。主会场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全国77所拔尖计划2.0实施高校设有分会场,相关工作分管校领导、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联络员、线上书院管理员,各基地教师代表等出席会议。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主题报告,上海交通大学院士张杰、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院士、西湖大学施一公院士和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逄锦聚分别作主旨报告;有关高校对基地建设进展和经验进行了交流。会议还对一批为办好基地做出成绩的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

逄锦聚教授的报告以“面向新时代培养更高水平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为题,就深刻把握新时代对经济学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办好基地着力提高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基础和保障等三方面内容谈了认识,提出了建议。在报告中逄锦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动,对经济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经济学基地要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就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摆在首位,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专业素质,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扩大开放,深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经济学科专业建设,妥善处理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与国外经济学科专业的关系,加强经济学科专业与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增设一些新兴经济学科专业,优化、提升一些已有的经济学科专业,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和保障。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23届年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1225日,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23届年会在南开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资本论》与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和实践”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南开大学设为主会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设北京分会场,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期刊编辑部和媒体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经济学动态》编辑部联合承办。

25日上午,南开大学党委书记杨庆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袁滨渤,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长张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南开大学副校长王新生主持开幕式。

杨庆山在致辞中指出,在全党全国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召开此次研讨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南开大学历来重视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研究,在百年办学发展历程中,积累形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特别是近年来,举全校之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产出了一系列重磅理论成果。多年来,南开大学与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希望进一步拓展与研究会的深度合作,不断深化优势互补,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汇聚专家学者真知灼见,携手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袁滨渤代表市委宣传部向会议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她说,我们党百年奋斗得出了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成立40年来,积极开展《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术研究和阐释宣传,现已成为我们党经济思想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天津市高度重视并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期待与会专家充分交流研讨,创新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共同为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助力天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贡献更多智慧力量。

张宇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对《资本论》及其以此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重要论述,提出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开创性的理论观点,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当代中国的《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更有需要、更有责任、也更有条件,做好《资本论》教学与研究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开幕式后,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乐明和南开大学社科部部长、经济学院院长盛斌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主旨发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讲席教授逄锦聚,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武汉大学原校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洪银兴,福建师范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李建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振中、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简新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韩保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五研究部编审、副主任徐洋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

25日下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分别主持两个阶段的主旨发言。厦门大学《王亚南全集》编辑部主任庄宗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任保平,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衔,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丁堡骏,《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研究员许建康,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张旭,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乔晓楠,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袁辉,分别作大会发言。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常务副主编邱海平主持大会闭幕式,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家勇做大会总结。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魏枫代表下届承办单位发言。

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揭牌

1228日,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学校经济学院揭牌成立。南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赵美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出席揭牌仪式,并共同为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揭牌。经济学院负责人主持揭牌仪式。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赵美蓉表示,南开大学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心的成立将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引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加强中国经济学的学科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学精悟透,并转化为立德树人、服务社会的现实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南开大学“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服务经济社会重大需求。

据了解,为深入开展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转化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经南开大学批准,特成立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逄锦聚为南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中心将致力于建设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研究的学术重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阐释传播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资政建言的重要智库。

逄锦聚介绍,中心将在已有基础上,联合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机构,办成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研究中心,进一步全面完整准确地学习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学理化、体系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经济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党和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贡献力量。

当天还举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研讨会。在研讨会主旨发言环节,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顾海良,南京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洪银兴,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凤义等,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理论内涵和实践特征等方面分别做了精彩发言。

本次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由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经济日报》等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中心主任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学术文章

《中国教育报》在123011版刊登了中心主任逄锦聚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正文如下: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首先,要认真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发展的理论,要坚持学原著,在真信、真学、真用上下功夫;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以科学的态度学,重点是学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观点;要理论联系实际学,重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起来。要在学深学透的基础上,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其哲学基础、科学体系、原创性贡献、历史地位、世界意义等进行深入的学理性阐释。要揭示其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脉相承,又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实现了新的飞跃。再其次,要跟踪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学。要跟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把握世界变局和时代脉搏,联系实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学。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一是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优化思政课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二是要做好全会精神“三进”工作,以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三是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四是建设好教师队伍。

中心副主任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学术文章

《中国教育报》在123010版刊登了中心副主任刘凤义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从“两个结合”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正文如下:

《决议》提出“两个结合”,习近平经济思想是“两个结合”的产物,带有鲜明的原创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坚持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新发展规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协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按比例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开放是利用国际分工繁荣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天下”胸怀。坚持新发展格局下的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同社会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然归宿。

中心副主任在《天津日报》发表学术文章

《天津日报》在123103版刊登了中心副主任刘凤义的学术文章,文章题目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正文如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对于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把握。

一、在资本的二重属性上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是经济运行的纽带。没有资本,企业就无法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自然也就无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但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看,资本具有二重属性。

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这是资本的一重属性。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一个重要特征是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都是通过商品交换方式来配置,因此,各种生产要素在配置过程中,都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同样要遵循价值规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具有组合其他生产要素的纽带功能。任何一个企业,首先必须拥有资本,去购买土地、机器、劳动力等其他生产要素,才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就是围绕资本的保值增值在市场中进行活动的,这是资本的一般属性,也是资本与其他生产要素相比特殊的地方。

资本从潜在的生产要素转化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也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的。企业有了购买行为,也就形成了市场需求、创造就业机会,通过生产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在生产领域,资本要通过技术、产品和工艺等创新,不断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利用资本的这种特点,鼓励企业不断增加创新投入,努力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满足多层次的社会需要。在流通领域,企业通过加速资本循环和周转,提高资本运行效益;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直接信用或者间接信用,形成股权或债权关系,使资本走向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利用资本这些行为特点,打通阻碍资本流通的堵点,加快资本流通速度,同时发展和规范各类有价证券市场、银行等融资等方式,为企业获取创业基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形成规模经济创造条件。

资本体现一种生产关系,这是资本的另一重属性。马克思指出:“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资本在市场经济中不会抽象地存在,而是要有所有者的,所有者都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中,这种经济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因此,资本具有生产关系的属性。在不同生产关系下,资本的运动规律存在差别。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雇佣劳动关系是基本经济关系,与之相适应的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这样的社会制度里,资本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资本(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占主体地位,与之相适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律成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里,资本运动的直接目的是价值增殖,但根本目的则是满足人民需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资本的逐利性与社会主义生产根本目的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要把握其中的辩证法,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基本要求,为不同性质的资本之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以公正监管保障公平竞争,利用资本的逐利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二、在资本的多种形态中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资本有不同的存在形态。从大的类别看,有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两大类。实物形态的资本,如机器、厂房、车间、原材料、待销售商品等。价值形态的资本,如货币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等。从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看,不同形态的资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交错更替,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在现实中要实现这种良性循环,需要把握其中的规律。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不同形态资本的运动遵循不同的行为规律。

在微观层面,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资本要经历购买生产要素、从事生产活动、进行产品销售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资本不断发生形态转化,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商品销售之后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每一个企业要保证资本良性循环,就必须让资本在不同形态上同时分布并顺次更替。企业为了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要想方设法在资本形态更替上节约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提高生产性企业的资本运行效率,就要遵循不同资本形态交互更替的规律,在资本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生产环节,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生产技术,节约生产时间;在流通环节,发挥平台经济的功能,提高营销效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目的也是提高流通效率。

在宏观层面,实物形态资本和价值形态资本之间的转化属于不同产业、不同部门之间的问题,资本的顺畅循环客观上要求产业之间、部门之间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这样才能使各产业、各部门生产出来的商品相互之间顺利交换出去。这种宏观比例关系,依靠价值规律很难实现稳定平衡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发挥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方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价值规律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面对市场调节中出现的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失衡问题进行调控和引导,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实物形态的资本有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活动,这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这其中货币和金融在国民经济有机体中如同血脉一般发挥作用。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鼓励和引导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但在市场经济中,金融不同于金融资本,金融是经济有机体的血脉,而金融资本则可能成为吸血的工具,这是因为金融资本遵循的是“钱生钱”的资本运动规律,其特点是不通过生产活动来实现价值增殖。正因为金融资本这种资本形态的特殊性,很容易导致金融领域的无序扩张和泡沫出现,进而带来金融风险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既要发挥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血脉作用,稳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也要监管限制金融资本大量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带来各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此外随着数字经济兴起,出现了很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相应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资本形态,如互联网金融资本、平台经济资本等,这些新的资本形态,有的纯粹依托虚拟空间,有的则是实体平台和虚拟空间的结合,它们的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亟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认识。

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利用好和驾驭好资本行为

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发展生产、提供就业、满足人民需要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资本又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所有制下,资本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遵循不同的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通过发挥制度优势,让资本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服务。我国之所以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另一方面,也利用市场经济的机制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伟大创造,这就要求在推进经济工作中,要继续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利用好、驾驭好资本的行为,克服资本行为的弊端。

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让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这是引领资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火车头,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政策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产生活力、创造社会财富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用好资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利用资本的目标原则。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利用好”资本不仅使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物美价廉。同时,实践也表明,住房、教育、医疗等事关民生的产品过度资本化也会带来社会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资本,同时也要限制资本的无序扩张。比如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就明确了住房是满足人民居住需要的,不是用来投资或投机的。为此,政府采取限购、限价等政策,确保住房的居住属性。但同时,满足住房需求也要借助市场机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形成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来满足多样化的住房需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等,都是利用好资本的重要体现。

三是在完善自觉的市场经济中驾驭好资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自觉的市场经济”,这种自觉性体现在国家在经济治理上不是事后治理,而是事前治理。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治理上是一种事后治理,政府扮演“消防员”的角色,在经济出现问题后,出面去“灭火”。我国的经济治理则是事前治理的理念,政府不是等着去“灭火”,而是通过探索经济发展规律,自觉利用各种规划、宏观调控手段,矫正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法让市场在运行中“不起火”。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等,都是驾驭市场和资本的重要体现。根本目的是要限制资本无序扩张,利用资本和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品质生活需要。

驾驭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方面:一是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不断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这是驾驭好我国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二是必须推动各级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创新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方法,还要提高对宏观经济的综合治理的能力;三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能不能驾驭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