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中心副主任周云波教授主讲南开经济研究所双周学术讨论会

发布时间:2022-04-23来源:浏览次数:10

421日下午,南开经济研究所双周学术讨论会于线上举行。本次讨论会的主题为“从客观福利到主观效用——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群体幸福感影响的量化分析”,主讲人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开经济研究》副主编周云波教授,主持人为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海鹏副教授。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0余位师生线上参会。

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于2013年创新性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借助这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地,20201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彻底消除了困扰中国人民几千年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不仅有助于总结我国扶贫工作经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也有助于对未来解决相对贫困的总体思路和政策设计提供参考。考虑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多赢特点,除了收入提升这条“显而易见”的路径,其他贫困居民幸福感提升机制同样需要被细致挖掘。为了理清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方向、程度和机制,周云波教授团队利用住户调查数据开展定量分析。

周云波教授首先回顾并梳理了学界对于精准扶贫的政策与贫困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三种观点:(1)正向关系;(2)负向关系;(3)“倒U型”关系。同时就现有文献在理论、数据、方法及机制等方面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周云波教授的团队将精准扶贫政策对居民的主观福利改进效应进行了拆分,在获得感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公平感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安全感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及对未来的预期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将其归纳为“三感一信心”。

在实证分析方面,周云波教授首先对几个关键步骤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1)确定政策冲击的时间节点;(2)数据及处理;(3)贫困人口的识别;(4)估计模型的构建;(5)双重差分的基本假设检验。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无论是采用OLS估计还是OLOGIT估计,相较于非贫困群体,扶贫政策“精准”地、显著地提升了贫困户的幸福程度。同时多角度、多方式的稳健性检验表明,这一结论是可靠且可信的。

进一步的详细考察发现,贫困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向“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聚集,而自评为“一般幸福”、“比较不幸福”和“非常不幸福”的比率显著下降。异质性分析显示,随着贫困群体贫困深度的增加,精准扶贫政策提升其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愈发明显。此外,精准扶贫政策对患有慢性病、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老年贫困群体的幸福感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增加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公平感和安全感,并且使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乐观的预期,进而显著地提升了其幸福感。

在政策建议方面,周云波教授团队提出,新时期要通过实现三个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包括:1)发展战略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稳步增强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政策目标从“解决单一的物质贫困”转变为“全面关注民生发展的多维需求”,稳步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施策对象从“农村绝对贫困户”转变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及区域内群体”,缩小城乡差距,稳步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踊跃发言,就幸福感的测度、参照群的选择及异质性的考察等问题与周云波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讨论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来源: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