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张海鹏:注入新活力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

发布时间:2023-02-22来源:浏览次数:10

对话人:

张海鹏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 娜 本报评论员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是天津正在推进的“十项行动”之一。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李娜:我市的小站稻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小小“一粒稻”之所以能打出金字招牌,做的正是产业融合的大文章:从研发优质种源,到规模化种植,再到引进“农业+旅游”等三产融合项目,延长了产业链,也提升了价值链。实现乡村振兴,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在品种、品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张海鹏:是这样。现在发展农业,不像过去只是种几亩地、养几头家畜,而是通过产业联动、科技赋能等方式对生产要素跨界集约化配置。构建起更加稳健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融合发展的深层内涵。以三产融合为手段,借助农文旅融合、电子商务等挖掘农业多种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李娜:从实践看,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赋能农业产业链各环节优化升级,而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也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张海鹏:谈到数字技术与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我想到一些很好的例证,譬如东丽区东信花卉生产基地,就借助精准的温度、水分等数据信息采集,实现了花卉生长环境自动实时调控、总是处于最优状态。再如,有些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通过直播卖货、现代物流仓储等建构消费网络,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而现代服务业的嵌入水平,直接影响各环节提质增效水平。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服务形式,进一步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李娜:“融合”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及联结的紧密性,这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更需要多元化的创新载体。一些地方就通过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了产业协同效能,为更深度的产业融合带来可能。

张海鹏:没错。融合的载体是能够提供多层次、多类型专业化服务的载体。比如通过“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以及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形式,可以有效破解部分农业生产主体在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共性难题。其实,这也是在回答新时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一个有效路径,就是发展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各类专业涉农组织向农业服务拓展,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改善生产设施条件,通过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李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一个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就像有的地方,在田间地头建起了冷链物流园、创新推出支持蔬菜产业的金融产品。可以说,让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流动是一道新考题,您认为应该如何答好这道考题?

张海鹏:更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答好这道考题不容忽视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进一步破除土地、资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制约,为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创设条件,还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问题,特别要驾驭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资本力量,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百姓。像如何避免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如何培育和完善政府、企业、科技、金融等多方协同的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如何切实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度等,仍有很大探讨空间,需要进一步实践。这些方面的努力,对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活力尤为关键。

(来源:《天津日报》2023222日第9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2/22/content_159_7352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