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薄文广:向“高”攀登 向“智”发力

发布时间:2023-03-22来源:浏览次数:10


对话人:

薄文广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闫 丽  本报评论员


如果把整个经济体系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产业体系就是大树的根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不断攀登,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就会更充沛。


闫丽:产业兴则城市兴。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首要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抓住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有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薄文广:是的。当前,经济发展已经从要素的积累转向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质量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高质量的“高”,体现在产业的效益上、产业链的健全上、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上。从宏观上看,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需要各产业有序衔接、高效畅通。从微观上看,许多涉及生产生活领域的需求升级了,供给体系要与之匹配。从宏观到微观,从当下到长远,形成高端、优质、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都是发展破题的关键。就像一个人,即便四肢再粗壮,一旦毫无防备被卡住脖子,就被卡住了命门,一个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也是如此,既要有强壮的产业基础,也要有不被卡脖子的杀手锏,在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多层次多梯度都具有赢得主动的核心竞争力,又有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的安全可控性。

闫丽:如今,信息技术、数字浪潮正在重塑生产链条,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制造正在兴起。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产业体系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之间的关系?

薄文广:可以这样说,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三者,一个是目的、一个是路径、一个是支撑,共同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要发展高端产业,向着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也要适应市场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实现这种“高端”,让供需高度适配、共同提升,需要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手段。同样,我们推进产品和服务,乃至生产过程绿色化、低碳化的进程,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的过程。机器人、新材料、数字工厂、绿色工厂……看一看近年来天津产业的变化,无不凸显一个共同特点,即制造业的科技含量、智能水平、绿色意识不断提升。制造向创造、智造转变的过程,本身就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机结合、共同作用的过程。

闫丽:产业体系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关键在于一个“化”字。当前,由大数据、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都需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同产业的深度融合。

薄文广:没错,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下结构优化的大棋,也是在做存量提升的文章。在传统产业领域,推动大数据、智能科技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就是实现“化”的路径。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是技术的单点应用,而是由内而外、全方位、全产业链条的改造提升。在天津港,智慧零碳码头的建成使用,除了提升自身作业效率外,还为风电、光伏、新一代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等技术提供了应用场景;在一些传统石化产业,智能设备、焊接机器人的应用使人力工厂变成智能工厂。传统产业是存量,先进技术犹如杠杆,可以撬动存量,形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矩阵效应。

闫丽:科技和人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生命线。不少企业在天津推进产业项目的同时,也在配套研发机构,集聚创新和人才力量,对项目发展形成支撑。一手抓研发,一手抓人才,产业优势才能转化为发展竞争力。

薄文广:是这样。以天津为例,科教资源富集、科技人才密集是优势。把这种科教人才优势转变成发展实力,需要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消除科技、人才到产业这个链条中的堵点。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是一体的,科技、人才与产业,不是各抓各的,而是要一体推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人才的培育、激励,这两方面都要以产业之需为圆心,画出完美的“圆形”。在平台建设上、技术攻关上、成果转化上、人才培养上,破除阻碍和壁垒,打通流动转化的渠道,每一份活力才能充分迸发。

(来源:《天津日报》2023322日第9版)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3-03/22/content_159_7469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