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三校一所”经济史学术沙龙在南开大学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29来源:浏览次数:10

420日,“三校一所”经济史学术沙龙在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召开。此次沙龙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研究中心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巴黎政治大学等单位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此次沙龙主题“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视野下近代中国调查与统计”,就调查研究对近代中国社会科学学理化、本土化和体系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近代历史经验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李俊青出席并致开幕辞。他表示,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使命,调查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手段。南开大学的经济学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期待本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开大学与国内经济史学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深化对近代调查研究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认识,开拓经济史研究的新思路,促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史中心主任王玉茹作了题为“‘知中国服务中国’与近代中国的经济指数——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近代中国经济指数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简介”的报告。她回顾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学者开始应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的情况以及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何廉、方显廷的带领下展开的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工作,并介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指数资料整理及数据库建设情况。

清华大学龙教授登高在题为“土改普查数据的检验与新发现”的报告中指出,土改普查数据是一座待挖掘的数据宝库,相关数据极为详尽准确,特别是对公田和黑田数据的核算,这更新了我们对于近代地权分配结构的认知,对地主、富农与雇农家庭规模及其地区差异的考察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发。

北京大学教授周建波在题为“东亚同文书院经济调查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的报告中指出,东亚同文书院经济调查前后延续45年,范围覆盖了几乎全国所有省区,所形成多达数亿字的调查资料是研究20世纪上半叶中国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资料。目前这份资料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处于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复核和修正数据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超群在报告“近代中国社会学家的企业调查——以林颂河、史国衡为例”中,比较了林颂河对塘沽工人的社会调查和史国衡对昆厂劳工的社会学调查,探讨了两者背后的学术渊源和方法论上的差异,进而提出“中国化”不是“以中国为方法”,而是“以中国为对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兰日旭在报告“两个大变局视域下中外经济关系史演进”中解读透过自主知识体系的视角理解中外经济关系史演进历程,从“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关系的差异以及从习近平总书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大论断出发,思考中国在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如何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巴黎政治大学等地的专家围绕沙龙主题展开积极发言与热烈讨论,深化了学界对近代中国经济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理论渊源、演变历程及其与国际学术潮流之间关系的认知,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开拓了经济史研究新的思路。

据悉,“三校一所”经济史学沙龙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多次,就中国历史上的GDP问题、制度变迁视野下的政府与市场关系、土地产权的传统形态、经济史研究中的史料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回顾与传承、国家能力、市场发育与经济增长、经济史研究方法的对话与跨界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我们共同期待沙龙在未来能继续发展完善,为经济史学人的交流对话提供更好的平台。

(来源:南开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