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专家发言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发布时间:2025-04-30来源:浏览次数:10


近日,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逄锦聚领衔团队编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发行为契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研讨会在我校八里台校区省身楼举办。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深入阐释、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报特摘要刊登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逄锦聚:努力构建原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反复强调的,归根到底是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指引下,南开大学组织经济学科的老师们进行了十余年的研究探索,撰写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著作,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个层次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此基础上,从202110月由国家教材委立项开始,历时三年多,于202412月完成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该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通过,是国家教材委首批立项的中国经济学9种教材、由13所高校承担编写的最早完成出版的两本教材之一。

教材编写得到教育部教材局、天津市、南开大学领导和各方面专家、广大师生的支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以下我代表编书组向大家汇报三点认识和体会:

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21世纪经济学的一场革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之后的长时间里,资产阶级经济学在世界一直占据垄断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但西方经济学的垄断地位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即使在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某一阶段的实践中,曾出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空泛化,而西方经济理论被奉为圭臬的问题。我国经济学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有理说不出,说出传播不开的问题依然存在。进入21世纪,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要求新形势,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实践的要求。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实现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是经济学适应21世纪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要求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一场革命。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行尝试。我们通常讲的中国经济学,从广义上说,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一切经济科学,如中国宏观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学、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开放经济学、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中国区域经济学、中国经济史,将来也可能拓展至中国科技经济学、中国人才经济学、中国人文经济学等新领域。从狭义上说,中国经济学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中国经济学所有学科提供根本的理论基础,其他经济学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展开分门别类的研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滋养。基于这样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先行探索和构建,对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中,我们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力图有所前进,有所创新:第一,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第二,充分利用三种理论资源,坚持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努力阐释原创性的学术界基本形成共识的新范畴和系统学说。第三,立足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达到的程度,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第四,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教材建设规律。

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推动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目的是推动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同时,重要目的是为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现代经济知识、方法和能力,同时具有世界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势必要求并推动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现在高校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虽然经过改革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并不完全适应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建立以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为主体、同时借鉴一切人类文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保证中国经济学系列课程进课堂,构建以中国经济学为主体的而不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如何使学生掌握中国经济学的创新方法而不拘泥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如何增强终身学习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多的了解中国实际、熟知中国理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下力气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科学。本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只是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初步探索,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诚挚欢迎大家提出批评和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编)


顾海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新境界



编写“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面临着经济学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争论。

第一种质疑是经济学哪有中国经济学?难道还有中国物理学、中国化学吗?这是编写“中国经济学系列教材”面临的一个挑战。提出这种质疑的人本身是缺乏理性和学术性的。物理学和化学的研究是面向自然界的,全人类面对同一个自然界当然没有国别差异。但人和社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是不一样的,具有自主性、体制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标明国别的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史上不足为奇,用国名、地名命名经济学是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常态。提出这个问题本身不在于国别,而是表示对中国经济学的质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名称已经站住脚跟,逄锦聚教授和刘伟教授分别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时出版更是证明了这一点。随着该教材的使用,会得到全社会更多的认可。

第二种质疑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即现代经济学,有什么必要构建中国经济学?我认为,现在西方讲的现代经济学本质是西方经济学。世界上存在一个统一的现代经济学吗?我认为是不存在的。2024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扎根中国大地。这是中国经济学教材建设中要做的一件大事,现在我们这样做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总结我们的经验,把这个经验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术语和范畴。二是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脉是三个层次: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脉,二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所形成的文化文脉,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代的文脉。对此,两本教材在编写中都做得很好。三是厚植学术根基。两本教材的主编近几十年都在研究政治经济学,围绕改革开放实际,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还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范围更广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核心地位。这一点在研究中国经济学的时候一定要摆正。在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有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第二个层次是中国宏观经济学和中国微观经济学,这两本教材的建设任务是最重最艰难的。第三个层次是中国独创的,如中国发展经济学、中国开放型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学。第四个层次是中国金融学、中国财政学。第五个层次是中国经济史和中国经济思想史。这五个层次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两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为其后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样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教材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主任)


洪银兴: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逄锦聚教授和刘伟教授分别领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有四个值得肯定的特点:一是全面准确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思想,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二是从学理上讲中国故事,扎根中国大地,从而抽象出科学的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三是体系的创新,能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致用的科学。四是符合教材的特点,不仅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原理,而且也给大家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下面主要讲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加强对人文经济学的研究和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的时候提出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我认为,人文经济学这个概念,指的是人文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种学理性表达。研究人文经济学最关键的,是研究人文和经济之间有效转化的内在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其中文化现代化体现为传承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以及高科技创新的结合,三者有效结合是人文转化为经济的基础和前提。人文和经济的相互转化逻辑,一方面是经济发展需要人文的支撑,因为促进经济发展,它的人文精神是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另一方面,人文发展需要经济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本身就需要经济的支撑。人文和经济之间有潜移默化的因素,但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两条:一是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二是政府因势利导的组织和引导。

人文经济学中的文化、人、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文化人、以人育经、以经育文。以苏南模式的文化特点为例,一是乡镇企业的“四千四尽”精神,二是共同富裕,三是模式创新和开放文化;四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协同。

总之,研究人文经济学,要把它作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部分来研究,使它在经济学体系当中具有它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现代化不能够只讲物质不讲文明,只讲经济不讲人文。人文和经济相互支持,共同繁荣,需要一个转化过程,人文经济学就是研究这种转化的。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授、党委原书记)


刘伟: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教材建设



我主要谈一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的几点体会。

第一,教材的推出和形成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首先是思想条件,然后是实践条件,缺一不可。中国的经济学系列教材,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推出,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提供了这些条件。从思想条件、理论条件来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中,理论界有很多探索和成就,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完善。从实践条件来看,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包括自主教材的推出,依赖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提供的宝贵经验。正是这样的实践条件和思想条件的统一,为今天进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们的教材创造了历史的环境。

第二,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教材体系需要明确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方法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生产方式。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会反映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我们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象背后的制度原因,这是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的。我们要研究它在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原因,包括它的发展,不是研究发展本身,而是研究发展背后的制度原因。这些制度原因归结起来,它不仅存在于市民社会当中,还存在于国家的上层建筑当中。要把上层建筑、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方法统一起来,而不是把它割裂开。

第三,概括中国典型事实基础上的术语革命,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所在。我们要基于中国实际,要把中国的典型事实概括出来,进一步把它抽象为学术的基本范畴,这就是恩格斯讲的“术语的革命”。教材体系不是形式上的简单罗列,而是要阐述问题的内在联系逻辑结构,要把这个逻辑结构把握住,对问题之间、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研究,才能真正有思想逻辑。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原校长)


高培勇: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重考量



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表述经过了大体上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651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第二阶段是2022425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第三个阶段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三对既互相联系又互为映射的概念,分别是:中国特色与中国自主、哲学社会科学与知识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必要从三对概念的彼此联系和区别当中,深刻认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首先,中国特色集中体现于中国自主。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就在于自主性或者自主化。自主化非本土化,不能把自主化等同于简单理解为过去的本土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要把“自主”二字落实于建构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各方面和各个环节。

其次,从根本上来说,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或者说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中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提炼和揭示,是建构在清晰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规律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支撑和支持。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当中可以看到,讲好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是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载体有很多形式,其中,教材是最好的一种形式。我们在教材编写中要注意,不能是既往经济学理论体系或者既往经济学教材的简单修订版,不能是西方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拼接版,不能是中国现行制度和经济运行实践的注解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原书记)


简新华:必须正确认识和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首先,关于南开大学编书组编写、逄锦聚教授任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特点。教材全面系统地总结和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最大的新意和贡献就是从内容到框架结构提出了新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一方面凸显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特色,另一方面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上克服和弥补了西方经济学的不足。我个人认为全面正确的经济学内容的划分应该是四分法,那就是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其次,必须正确认识和构建中国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颇为流行的观点,即新中国的经济不是照搬苏联,就是照搬西方,毫无进展。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研究和经济理论,包括党和政府提出来的经济理论,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的经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极大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其中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的资本理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等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理论中没有、西方经济学中也没有的崭新经济理论,中国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


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主体性”和“自主知识体系”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命题,“主体性”指自主知识体系的本源、动力,而“自主知识体系”是结果和呈现形式。下面主要谈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主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表明,中国人或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有建立自己政治经济学的自觉性、自主性,有这个能力,也有创造精神。

第二,我们的主体性是如何建立的?主体性的建立是长期探索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早在1958年就提出来要创立学派,鼓励要建立自己的学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而且提出建立的一系列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出版,明确宣布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已经建立,我们的主体性已经明确确立起来了。

第三,如何理解主体性?经济学是客观的科学,也是主体性的科学。自主性指理论一定具有原创性,这一原创性能力与世界观、语言、风格、气质、知识结构有关,不是任何一个民族都能创造且独立地创造理论。

第四,教材是理论的主体性或者自主知识体系的集中体现。理论的主体性或者自主知识体系,从理论形态上体现出来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判断、原理,集中体现在教材上。经过中国经济学界持续探索,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体系,而且比西方的要完备。制度、运行、发展、开放、治理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特点。

第五,理论体系从何而来?中国的经济形态,首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又确立了市场经济,之后宏观、微观、中观各个体系独立出来有了各自行为。有了运行分析,所有这些运行分析最后体现到经济发展上,在此基础上还有对外开放,还有党对经济的领导以及宏观治理,这个体系体现了中国客观的经济形态特殊性。

第六,主体性与普遍性和一般性相结合。主体确立之后,理论才有了客观性,客观性才具有了普遍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某种意义上有强大的科学性和一般性,而一种理论最重要的是要有特殊性,通过观察历史与现实,真正存在的都是特殊形态,一般是从特殊里面概括出来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林木西: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精品教材



由南开大学编书组编写、逄锦聚教授任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标志性成果。

首先,教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学理性阐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学科属性上,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全面把握了三方面的资源,突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属性。二是在研究对象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拓展性阐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整个中国经济当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三是研究范畴上,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类范畴,借鉴西方经济学的两类范畴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类新范畴和核心范畴。四是研究内容上,从学理上多角度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其次,教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结构系统化分析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为三方面:

一是坚持制度导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教材对以基本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显著优势,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进行分析,为本书的分析奠定了制度基础。二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分析赋予新特色、新变化和新内容。三是对新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和阐述,这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南开本)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作者系辽宁大学教授)


邱海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性的思考



两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标志性重大成果。它代表着中国政治经济学界目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大共识,也是集中了中国经济学界几十年以来研究所汇集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本身还在发展当中,因此对这个教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现在为止的体系成果也要有科学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它的重大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任重道远。经济学教育的现状和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仍存在很大差距。

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本教材有一个共同的非常鲜明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科学。它的理论任务非常鲜明表述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这是理论认识的重大突破,也是教材创新性的重要标志。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性,除了刘伟教授主编教材所讲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批判性与继承性、民族性与世界性,逄锦聚教授主编教材所讲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还有一个重要特性是创新性。从范式创新角度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把创新性讲充分,而且要以其为统领,来考虑包括概念的提炼、术语革命。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本版录音整理:张海鹏 冯泓铭

(来源:《南开大学报》2025430日第3版)

https://weekly.nankai.edu.cn/index/index/index.html?release_id=711&paper_id=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