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下午,纪念南开大学荣誉教授谷书堂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论坛的平行论坛在南开大学举办。本届论坛由南开大学主办,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承办。
平行论坛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
平行论坛四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研究”为主题,共包含12篇论文。第一节由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洪梅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王军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兰州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自南京大学的马骏汇报了题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论文。论文认为,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教育体制改革为新质生产力育人才、供成果、促产业集聚;科技体制改革夯基础、提效率、保方向;人才体制改革中人才作为主体、领军人才起关键作用、完善队伍利于长期发展 。当前体制存在堵点,如教育与经济适配不足等,应从发挥市场作用等方面推进改革,并给出强化党建领导等政策建议。

来自四川大学的吉克子且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内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的论文。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三要素理论为核心指导,深度融合现代农业产业链递进规律,创新性构建“三维度X三阶段”交叉融合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分析框架。论文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如何通过核心要素的协同跃升与产业链条的纵向贯通,驱动农业突破既有发展困境,并在差异性资源禀赋条件下实现因地制宜的赋能增效,从而深刻揭示其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性逻辑与差异化实现机制,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镜鉴与实践指引。

来自兰州财经大学的陈尚玉贤汇报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有效提升》的论文。论文认为,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在需求侧,新质生产力能带动就业、优化分配提升消费能力;在供给侧,新质生产力可提高供给质量促进消费升级。面对机遇,政府应完善就业服务、深化改革等,助力激活消费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自中央民族大学李阳汇报《生成式AI发展阶段的平台数据开放共享——内在机理与规制路径》。文中指出,生成式 AI 飞速发展,却面临少数平台垄断数据、算法与算力的问题,致红利分配不均。其社会化生产依赖数据、算力、算法的社会化协作,且有高固定成本等生产特征。论文还分析平台数据垄断的理论逻辑与新变化,最终提出引导数据开放共享的治理路径,以实现 AI 成果普惠。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马秀梅汇报了题为《数实技术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的论文。论文指出,数实技术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其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有直接与间接逻辑:直接层面优化实体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环节,间接层面通过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振国内消费活力实现。实践上需筑牢数字根基、深化数实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激活数据要素,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自湖北师范大学的谭冲汇报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分析框架、现实隐忧与纾解策略》的论文。论文以马克思异化、“一般智力”、分工理论为视角,探析生成式人工智能促新质生产力涌现的理论框架,指出其引发生产力风险、重构生产力结构等隐忧,并提出风险管控、人机协同等纾解策略,为相关发展提供参考。

第二节由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海鹏和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张立榕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四川农业大学、兰州财经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李艳春汇报了题为《以数字劳动分工优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论文。论文指出,数字劳动分工是平台经济关键部分,能通过提升劳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但也存在平台垄断、算法分配不公等问题。这些问题源于资本无序发展,治理需引导规范资本,从平台垄断、算法分配、劳动控制、劳动保障四方面入手,探索中国特色治理路径,以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与新质生产力提升。

来自兰州财经大学的袁菲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演进、发展动力与实践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阐释》的论文。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探究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渊源、发展动力与实践价值。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具有科技创新主导等四大核心动力,,其实践价值体现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驱动产业升级、强化科技突破、保障国家安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来自辽宁大学的阎渤禹汇报了题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如何促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论文。论文指出,中小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微观主体,却面临 “轻资产、缺抵押、信用低” 等融资瓶颈,单一政策难以有效支持。 论文以 “政采贷” 为核心,提出其可通过升级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促进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且能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通过多时点三重差分模型等实证检验发现,“政采贷” 对中小企业新质生产力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行业、地区异质性。论文建议完善抵押品体系、构建信息共享机制、优化分层供给。

来自吉林财经大学的何娟汇报了题为《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的数字冰雪产业发展水平测度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的论文。论文指出,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后冬奥时代数字冰雪产业需转向高质量发展,现有测度范式存在局限。论文构建 “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赋能、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发展引领” 四维测度模型,初步设计系统指标体系,为实证研究、政策评估及构建数字体育经济领域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基础。

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何小青汇报了题为《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创新:基于马克思生产力“五要素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对“新质生产力要素创新”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理分析。理解新质生产力之“新”,应回归马克思“生产力多要素论”的系统分析框架。论文进一步揭示了新质生产力要素发展过程中内蕴的四大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了系统的实践路径,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路径。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朱锟汇报了题为《数字技术、任务特性与企业治理分化》的论文。论文介绍了数字时代企业内部同时出现两种相反的治理模式,数字技术对不同类型的任务的资产专用性和可测度性产生了分化影响,使得对于一部分劳动者而言基于绩效的市场化契约变得高效,另一部分劳动者需要股权激励等长期分享机制来保障投资。论文首先基于不完全契约理论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进行推演,随后利用2010至202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理解数字时代劳动者分化问题提供了统一的理论解释。

平行论坛五: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
平行论坛五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为主题,共包含8篇论文。第一节由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王珍珍教授和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黎贵才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张宏博汇报了题为《金融危机应对与中国特色国家能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论文。论文从国家能力的视角出发,通过国际对比考察了中国特色国家能力下形成的危机应对方式。在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党能力引领下,中国形成了多元化治理目标、模糊共识决策与灵活治理机制为制度基础的特色国家能力,能够直接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深入生产领域进行调控并进行结构性改革,形成了政党引领、生产调控与改革导向的中国特色危机应对方式,展现出全面统筹、系统应对、广泛动员等特点。在应对结果上,中国通过将危机转化为更加温和的展开形式,减轻了危机的冲击与伤害,并通过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的调整、转型与升级,为新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吴中楷汇报了题为《高水平对外开放视角下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基于DSGE的模拟》的论文。论文构建含金融摩擦与异质资本流动的DSGE模型,分析了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论文发现FDI减值冲击推高杠杆与债券依赖,而境外利率冲击抑制信贷并增加破产风险;不确定性加剧会扩大债券资本流入,引致产出下降与风险攀升;金融机构外债敞口强化冲击传导,而跨境宏观审慎政策可缓释风险。论文研究为优化资本流动管理与宏观审慎政策提供启示。

来自吉林大学的刘佳丽汇报了题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域下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理论困境、范式革新与中国方案》的论文。论文认为在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与文明形态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的传统范式深陷系统性困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坐标,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文维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构建起具有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特质的理论框架:以“人本逻辑”替代“资本逻辑”,回归国际公共产品的本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虚幻共同体”,匡正价值属性迷失;以“多元共治”回应“伪多边主义”,终结主体适格性争论;以“文明互鉴”消解“文明冲突”,弥合供给理念分歧。

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的陈刚汇报了题为《我国数字贸易的制度型开放路径研究》的论文。论文将全球196个贸易伙伴国按数字贸易规则划分为欧式、美式与发展中国家三类模板,构建中国贸易结构模型测度贸易韧性与贸易条件改善的政策效应。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模板韧性最强且贸易条件改善最好,美式最弱,欧式居中。模拟10%贸易摩擦冲击时,我国社会总福利下降8.52%。论文建议构建“中式模板”,并以欧式路径为现实可行的优先选择。

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杨善奇汇报了题为《“中心—外围”世界体系视域下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困境与启示》的论文。论文从“中心—外围”世界体系视角分析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理论局限。西方主流现代化理论导致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陷入三重困境:一是外围国家长期被锁定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二是国际不平等交换使大量经济剩余被转移到中心国家,三是外围国家长期深陷贫困陷阱。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为外围国家突破不平等的世界体系,寻找符合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新机遇。

第二节由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副院长马骏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荆克迪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福建师范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王珍珍汇报了题为《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城市营商环境的影响研究》的论文。论文提出了营商环境优化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基于中国过去十余年自贸试验区改革的一系列制度创新成果以及复制推广实践经验,探索了自贸试验区对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指出营商环境的优化应着重突破当前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融资约束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通过打造完整产业链和进一步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举措落地实现营商环境优化。

来自哈尔滨商业大学的杨一凡汇报了题为《制度型开放视域下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逻辑——来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证据》的论文。论文以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制度型开放的证据,系统性研究制度型开放对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设立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尤其在创新与韧性维度,但对产业链基础与可持续维度存在抑制;政策效果呈现周边虹吸,外围扩散态势;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据此论文提出深化制度型开放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来自南开大学的张嘉林汇报了题为《资本积累视域下的长波内在机制研究——对高峰先生三元长波理论的阐释》的论文。论文基于资本积累理论,阐释“技术-制度-市场”三元长波论。重大技术创新通过更新固定资本触发经济增长,积累的社会结构调节、影响创新红利释放效率,而资本有机构成趋于提高与利润率趋于下降决定经济在长期上由扩张转入萧条,并以20世纪以来的美国为例进行了检验。这对中国在当今国际局势中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经济体制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平行论坛六: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平行论坛六以“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为主题,共包含11篇论文。第一节由吉林财经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刘艳龙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编辑部副主任肖磊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邢台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自邢台学院的马庆栋汇报了题为《“坚持问题导向”的三重意涵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的论文。论文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包含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评判标准、实现途径等三重意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直面现实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摆脱“沉迷逻辑自洽”的错误倾向、以解决问题为依规走好理论创新的群众路线,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致力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不断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的何召鹏汇报了题为《空间格局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认为,资本的运动是在特定空间格局中展开的。空间格局的生产依托基础设施建设展开,遵循固定资本的运作逻辑。空间格局的生产,有助于资本积累和生产力发展,资本积累也为空间格局的生产创造了必要条件。空间格局生产的金融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间格局生产不足的问题,但需要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地方政府是空间格局生产的主导者,以地方政府为核心形成的空间利益共同体之间,为保卫自身的空间利益,展开空间竞争。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张立榕汇报了题为《分工、交换与资本循环: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机制与韧性问题》的论文。论文认为,产业链供应链指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网络体系,其稳定高效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与落地的必要条件。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源于社会分工深化与商品交换扩展的内在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资本循环维度考察,资本在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中断与阻滞会引发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脆弱性,这正是韧性议题兴起的现实背景。

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尹虹静汇报了题为《DSGE范式解构——一次思想史和哲学本体论的考察》的论文。论文认为,DSGE范式的根本缺陷是一种源于“方法论决定论”的“本体论谬误”,即为了满足数学演绎的封闭性要求,而将本质上开放复杂的社会现实,强行扭曲为理论上的封闭系统。论文呼吁经济学研究实现“本体论转向”,确立“本体论优先于方法论”的原则,为构建能够真正解释中国实践的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深刻的方法论反思。

来自清华大学的刘卓昊汇报了论文《价值理论的两个层次》。论文认为,价值理论分为“价值源泉理论”与“价格决定理论”两个层次,从研究任务、方法与结构上辨析了马克思和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差异,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具备数理证明的可能性。论文还简要梳理了早期与现代新古典价值论、斯拉法价值论、花生价值论等理论及其定位。

第二节由国防科技大学鞠晓生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直副教授作为主持人和点评人,来自南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论文入选作者进行了汇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来自南开大学的何彦鹏汇报了题为《资本有机构成和国际价格价值偏离问题再探讨》的论文。论文认为,资本有机构成同价格价值偏离的关系问题是价值转形问题的延伸,并同价值转移理论紧密相关。理论研究发现,由Parys提出并用以质疑资本有机构成概念的“子体系资本-劳动比率”,其有效性相当依赖于均一工资率的假设;一旦引入差异工资率,该比率同价格价值偏离程度的严格对应关系就不再成立。借助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进行经验研究发现,在差异工资率的设定下,资本有机构成的解释力并不显著弱于“子体系资本-劳动比率”。

来自北京大学的闫俊卓汇报了题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测算:几类争论与方向性意见》的论文。论文认为,资本有机构成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同时反映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的重要范畴,其测算方法在学界却至今未达成共识。在概念界定上,有机构成、价值构成与物化构成存在混淆;在测算方法上,由于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周转的不同考察,分为所费资本、所用资本、预付资本三种测算方法。三种测算方法在质上存在差异,在量上存在不同,关键需要明确其不同的适用场景与测算难度,以服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证工作的开展。

来自浙江大学的黄榆茜汇报了题为《从“所有制”到“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发展与现实意义——以“否定之否定”的逻辑再析“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论文。论文认为,从“所有制”角度看,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关注重点在于决定性的生产关系领域,从具体的“个人所有制”未来实践角度,应该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化大生产协作方式、分配方式演变的基础性作用。从“重建个人所有制”隐含的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角度看,需要再次回到个人与生产资料、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是如何演变的,从而发现个人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实现生产方式、主体生存状态历史性变革的历程。

来自天津财经大学的丁璐瑶汇报了题为《透视西方左翼技术封建主义的积累逻辑及其困境——基于马克思“一般智力”私有化视角》。论文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算法等“一般智力”成为核心生产资料。平台资本通过垄断这些资源,构建了类似封建领主的租金掠夺模式。这种非生产性积累虽短期高效,但本质寄生,会导致资本增殖能力弱化、劳动者再生产困境以及社会生产关系再生产困境。因此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限制资本无序扩张,保障数字时代劳动者权益,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来自南开大学的王枫汇报了题为《不完全劳动关系生成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论文。论文认为,不完全劳动关系作为平台企业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劳动关系新样态,不仅指其与标准劳动关系相比更加隐蔽、灵活、多样的特点,更是指其仍处于定义不清晰、发展不确定、治理不规范的特殊阶段。因此,合理配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利与义务成为必要。
来自中山大学的刘洺赫汇报了题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新自由主义的阶级动态分析》的论文。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和赖特阶级理论视角对新自由主义兴起的阶级动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兴起后的三个变化:金融化导致了金融资产阶级和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利益趋同;新自由主义通过分化策略塑造了更多处于矛盾阶级定位的阶级关系,加剧了低级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工人贵族”对上层阶级的依附性;大企业由20世纪70年代前的与工会合作转向与中小企业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