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论节约型社会的本质

发布时间:2013-02-21来源:浏览次数:847

 在经济理论中,关于“节约”问题的理论研究历来构成一个重要命题。古典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均从各自的理论体系给予了表述,其中已经形成了极具科学价值的结论。例如,马克思将劳动时间节约规律视作为一种基础而核心的规律,其他规律甚至价值规律也不能替代它。以萨缪尔森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则更直接地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就是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显然这个定义隐含了经济学的两大核心思想:即物品是稀缺的,同时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其资源。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稀缺性”这一重要前提出发,讨论了既定技术条件下的社会产品与资源配置,通过研究如何实现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来达到人类需要的最大限度满足。可以说,关于节约理论的分析是经济学视野中的核心问题,无论从哪一个理论体系看,节约、效率、增长之间都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当代我国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提出,缘起于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匮乏与环境退化。但是,仅从这一实际角度来理解节约问题和构建节约型社会,那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和肤浅的,在实践上反而会对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形成限制。构建节约型社会要以马克思劳动时间理论为指导,不仅要认识到节约问题涉及的现实层面,更重要的是把握其本质内容,将节约型社会理解为人、社会经济关系与自然三个层次发展目标的高度和谐与统一。节约型社会的本质是和谐,而和谐思想则体现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伟大构想。 

首先,节约型社会是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人类社会是由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组成的,因此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体现在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发展上。可以说,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创造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真正自由自觉的人。从过程上看,社会发展首先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面,既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等等。这即是说,个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合力推动促成的,因此社会发展不能仅仅归结为单纯的经济运动,而应当把历史活动主体人的能动创造活动同政治、法律、文化等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因素的能动反作用联系起来,以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节约型社会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社会不是一个偶然产生和机械组合的个人集合体,而是由人们按照一定关系彼此结合而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这些关系是由他们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人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即“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能否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正是在力求解决资本主义人与社会的冲突中,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思想。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思想既肯定了个体的自由发展,又把一切自由发展的个体从本质上统一为整体的社会联合体。人再不是相互矛盾的存在,而是社会与个人、他人与自身之间有着内在统一,从而共同创造社会、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可见马克思所构想的未来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正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目标。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后,节约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便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依赖自然、利用自然发展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它一方面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又造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匮乏与环境退化。大自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离开自然界这个载体的支撑,任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发展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它与社会生产关系中节约、和谐一样,同样是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应有之义。我们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把过去恶性循环的物质变换过程变成良性循环,这是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强调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际上也意味着必须重视发展所处的自然环境;重视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与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统一的。节约型社会的实质是人、社会关系与自然三个层次的高度和谐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