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3-03-01来源:浏览次数:946

按:2009年4月24日,逄锦聚教授为我校研究生骨干做了题为“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学术讲座,全文在近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刊发,现登录如下,以供参阅。

世界金融危机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
逄 锦 聚

2006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要对这次危机给我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虽然为时过早,但客观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悟出一些对我国有益的启示,进一步谋划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一、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这场金融危机是由美国引发的,所以对其原因的分析首先离不开对美国金融和经济状况的分析。而这种分析,国内外的文章已数不胜数,但却观点各异,至今莫衷一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美国针对需求不足而长期实行的扩张性的低利率政策是危机的直接原因,但为什么会需求不足,为什么会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回答却大相径庭。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8年10月23日接受美国国会质询时,面对贝尔斯登的倒闭、雷曼兄弟的破产和几千亿美圆也补不回来的银行坏账,他幡然醒悟,原来自己笃信了40年的银行自我约束理论是错误的。他说:“我以为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组织,尤其是银行之类,最善于保护他们的股东的权利和公司股份,但是我错了。” 但同时他又将责任推给了别人。他表示,楼市泡沫不是美联储一手造成。1971年至2002年美联储利率与按揭利率步伐一致,到2002年至2005年期间却出现偏差。他认为,是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经济采取出口主导市场策略,中国及其它新兴经济急速增长,导致全球储蓄过多,从而推低长期利率水平。这一论点与美国前财政部长鲍尔森如出一辙,鲍尔森2009年初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高储蓄率造成全球经济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则干脆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归咎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额储蓄。
对于格林斯潘和鲍尔森、伯南克等人的言论,我国舆论当时反击称,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的次级房贷,而导致美国信贷消费过度扩张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国内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这样的争论是初步的。紧随其后我国有的学者指出,美国的经济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市场的多重失误,才是造成危机的根本原因。而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则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都是新自由主义惹的祸。他指出,这场遍及全球的危机“对过去30年风靡全球的新自由主义正统经济理论——这一理论正是各国及全球监管框架的理论基础,但它们在防止当前这场灾难方面已告完败——提出了质疑。”
这场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依作者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这次起源于最发达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多重的。
首先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是美国长期实行的低利率货币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以及大规模减税政策,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从里根任总统开始,美国推行经济复兴计划,主张缩减政府规模和权力,减少税收,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削减社会福利。克林顿任总统期间,采用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财政政策、较为温和谨慎的货币政策和供给政策。其结果虽然使美国经济呈现了持续多年的增长和繁荣,但也酿成了网络经济泡沫。2000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为刺激经济,美联储13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的历史最低点1%,并将如此低的利率水平保持了几年之久。就财政政策而言,2001年之后,美国政府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使原本已经过度依靠消费拉动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另一方面,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导致美国政府开支及赤字不断扩大。美国所实施的赤字财政政策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和扩大。资产价格过高引发的“财富效应”,又进一步刺激了美国的过度消费,直至危机爆发。
其次是体制方面的原因。从微观体制看,美国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机构漠视风险控制,追求短期利益,缺乏制衡机制,美林证券公司在巨额亏损之后仍然为公司高层发高额年薪和红利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与此同时,金融创新过度,证券化的过快、过度发展,导致金融风险扩大化。从宏观体制看,金融监管体系存在重大的缺陷,缺乏有效监管,导致了金融机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风险不仅没有分散掉,反而被放大许多。此外,政府把对次级房贷债券这种金融衍生品的评估和监督责任完全抛给私人债券评级机构,给这些评级标准并不十分可靠私人机构留下太多操作空间。 
再次是经济理论方面的原因。在西方,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而兴旺于20世纪80年代,持续几十年之久的新自由主义,主张“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要求在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保证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实施。这种主张在理论上把市场经济的作用无限扩大而对政府的适度干预予以否定,由此影响了经济决策和实际的经济运行。
所有这些,无疑都是引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但并不是最深层的原因,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美国长期存在的生产无限地扩大而社会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由于需求不足,所以才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以才热衷于虚拟资本的膨胀而忽视与实质资本的协调,所以才使金融危机有了现实可能。而为什么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会长期存在社会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不足?最根本的还是在于资本主义这种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使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但由于分配关系所以使有购买力的社会需求并没有相应增加,由此社会再生产的链条就会中断,其最典型的极端的表现就是经济危机,在现代货币经济条件下,首先是金融危机。对此马克思早就作过深刻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线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 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上述理论的又一次印证。事实就是这样。有位日本学者指出:“现在美国大企业总裁与普通员工的平均收入相差400倍,而在40年前,这个数字是40倍。在美国有5000万人没有参加健康保险,这些人如果患病接受手术,多数将会因负债过多而破产。美国拥有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但能享用的只是少数人。” 
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有辉煌,有危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变化,似乎使人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摆脱了其固有矛盾的羁绊,但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又使人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因为资本主义有了新变化而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又出现了与1929——1933年惊人的相似。

二、世界金融危机的启示
这场金融危机发生于美国,已经发展为全球性的危机。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得到些什么启示呢?
(一)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从政治经济学一般原理说,生产决定消费,包括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和消费的动力;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队目的和动力。交换和分配处于生产和消费中间。由于本文的主题,这里重点讲分配。分配,不仅包括产品的分配,也包括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社会分配方式如何,不仅会影响生产,而且会影响消费。因为消费需求是社会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分配方式如何也会影响社会需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分配,分配的结果只能是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由此就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严重时经济危机会发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从制度上提供了消除经济危机的可能,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如果不慎重处理分配关系,也不能自动避免由分配问题所导致的社会需求不足。现实中存在的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虽然具有发展阶段的特征,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使之保持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的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表现在:在任何社会,实体经济总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而虚拟经济则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发达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的繁荣,严重时最终会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有节有度地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地发展虚拟经济。
(三)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发展和创新,否则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会不断衰弱。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体系创新、金融秩序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但必须明确,创新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金融创新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同任何创新都会具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具有的特殊运作规律,金融创新的风险往往更具严重性。所以,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在金融创新的同时要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健全监管和防范机制。为促进经济发展,无疑要致力金融创新,但与此同时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努力保证金融安全。 
(四)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的自发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的自发发展会导致市场失灵,表现在: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市场经济机制的自发调节会导致而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市场和政府对经济调节和管理的作用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
(五)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经济政策的短期性和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关系
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避免经济大幅波动而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都是逆向调节的短期政策,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政策要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这就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经济政策的短期性和经济发展长期性的关系。一般地说,当经济发展处于正常状态时,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宏观政策要保持适应经济发展的常态稳定性。而当为针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别情况例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而采取紧的或松的宏观政策时,一定要把握政策的力度和时效。要根据变化了情况及时调整政策的方向和力度,而决不可一劳永逸。
(六)要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完全置身世界金融体系之外而闭关锁国几乎是不可能的。开放有利于利用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的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本国国内,国际性的投机 资金也可能流入本国对本国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由此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此外,后发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和金融的自主创新结合起来。自主创新是基础,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力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要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三、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严重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最直接的影响,除了使我国购买的近7000亿美元的美国政府债券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外,还使我国出口急剧下降,并由此导致我国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关闭,新增就业困难,失业率上升。这些影响的综合结果是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较大。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增长率由上年的29.1%下降到17.2% 全年GDP增长速度由上年的11.9%下降到9%,其中第四季度仅增长6.5%,2009年第一季度仅增长6.1%。 
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和其它各国经济与我国经济的联系加强,这是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得以向我国传递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与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过度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有密切的关系。
针对这些已经造成和还会继续造成的影响,我国已经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当前最急迫的是要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并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从更深远更根本上谋划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坚持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经受国外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影响是改革开放进程中不可完全避免的现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们经受过,现在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正在经受,将来还会受到来自世界性或者地区性的种种经济危机或经济震荡的影响。同任何选择都要坚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一样,决不能因为会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就关上开放的大门,就停止已经为实践证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强国富民关键选择的改革开放。相反,我们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科学地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审时度势地采取措施,提高在世界经济波动中驾御本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把世界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其次,要着力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最有效措施是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速发展。作为后发国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积聚了较为雄厚的人才、科技、教育实力,形成了物质的、经济的、体制的强大基础。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力仍大,快速持续发展的基本因素没有消失。当前应该变世界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为机遇,抓好如下具有战略意义的环节:
一是进一步发挥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既定方针,即使在世界金融危机的今天,发展对外贸易,开拓世界市场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真总结几十年发展的经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把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摆到战略的地位。国际上习惯把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称作外贸依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步升高,2007年达到66.2%,高于美、日20%左右的水平。2008年,虽然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但仍为60%以上。虽然考虑到我国近一半的外贸出口是加工贸易并受汇率换算影响等不可比因素,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国的国内市场潜力确实没有很好地开发出来和为我所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很大国内市场份额为国外企业占有,但我们确有一些企业过分对外依赖,而忽视对国内市场的开发,结果国际金融危机一来,不堪一击。所以扩大内需虽是当务之急,但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远措施。而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是重要内容,但要选准投资方向,着力提高投资效益,而更重要的是要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以提高国民的总体生活水平
二是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影响,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就经济结构而言,首先我国的总需求结构不甚合理,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占得比重过低,而且增长速度缓慢;其次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低,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落后;再次是城乡结构不甚合理,农村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不仅粗放式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而且以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方式也被证明难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所以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长远大计。而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就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是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发展其他实体经济,保持国民经济的较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很难有经济发展,而没有经济发展,社会的发展也就失去基础。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尚在蔓延的今天,保经济增长进而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就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鉴于世界金融危机日渐影响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要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扶植其它实体经济特别是涉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再次,深化改革。三十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克服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最根本措施。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发扬成绩,解决改革中遇到的诸如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具有发展阶段特征的难题。要全面准确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并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动摇,要努力做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改革措施的协调配套,要妥善处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与政府调控的关系,把发挥市场经济优势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宏观领域的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要从中国的实际特别是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在学习和借鉴别国理论和经验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理论和经验时,注重结合国情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所创新,任何时候都不要盲目照抄照搬。要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稳步地发展虚拟经济,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协调,在当前,要特别注意不要因为虚拟经济出现问题而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又次,坚持开放。世界发生了金融危机,我们要变危机为机遇。在对外开放中谋求本国经济的发展,已为实践证明是强国之路。开放要趋利避害,善于发挥自己优势,并用别国之长弥补本国不足。要在开放的实践中善于学习我们不懂或者不很懂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市场的知识,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水平。在当前,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要特别注意开辟新的国际市场,密切关注并审慎地处理国际资本流动可能造成的影响。要抓住机遇,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涉外企业效益,造就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最后,发挥制度优势,审慎灵活地运用宏观政策。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要发挥制度优势,采取科学的宏观经济政策。历次国际性或者区域性的风浪考验都证明,我们不仅具有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抗击巨大风险的制度优势,而且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我们对市场经济驾驭的能力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是我们抗击世界金融危机的重要保证。在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中,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要统一意志,发展经济,力争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适时把握政策的力度,增加公共投资,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并由此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后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信贷投放的方向和力度,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管理,加强对对外投资的风险提示和监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温家宝:“各国要防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2008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4、张建华:《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 2009年01月17日《金融时报》。
5、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版。
6、成思危:《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日】中谷岩:《资本主义为什么自灭?》,2009年3月23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8、吴工睢:《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政策有哪些》,2009年03月13日 《红旗文稿》。